清明节优秀感怀散文6篇
【篇一】“杏花艳蕊落泥尘,绕篱彩蝶急回身。黄英花菜争妍色,姹紫嫣红总是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桐花开放,天清地明,在仲春与暮春交替之际,又一年的清明节伴着浓浓春的气息莅临人间。
清明既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它也一直为历代治国者所高度重视。从唐代开始,朝廷就有清明放假的规定,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不等的假期。宋代是人们生活日趋都市化,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方便人们能更好地在清明节踏青、扫墓,特规定太学可以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民间习俗,现在,清明节也被政府确定为我国的国假日。
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民间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后又被历代沿袭成为习惯。古人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春光美景,还附有戴柳、射柳,并进行打秋千、放风筝等文娱活动,以此来增添生活的情趣;祭祀和扫墓原本属于清明前寒食节的活动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悼念亡臣介子推,因寒食与清明两节前后相接,后来逐步演变成为一个节日,踏青和扫墓这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也就慢慢被人们融合为一体了。
千百年来,当清明节来临时,人们或伴着明媚春光举家出游,或与三两个好友结伴同行,置身于山野郊外,品笼罩大地的浓浓绿意,赏吐艳百花的各式姿态,听鸟儿在林间婉转鸣唱,让春色和春意涤荡身心,尽享清明踏青之乐。“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也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带来的独特意趣,桃红柳绿的清明时节,自是户外踏青活动的难得良机。
每逢清明,身居海外和异乡的游子们,或风尘仆仆前往大西北黄土高原,拜谒有中华人文始祖象征的黄帝陵,寻根溯源,表达对先祖的真挚崇敬之情,感受中华悠久绵长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凝聚力在此时此刻又得以提升;或带着淡淡的乡愁、寻着熟悉的乡音回归桑梓,与族人和亲朋祭拜祖上、为逝去的先人扫墓,追思感怀,寻本溯源,追念先人功德,遥想他们创业的艰难,深感如今我辈守成的责任,这个节日又体现出了国人重视孝道、缅怀、感恩和不忘根本的道德意识,在感恩情怀中追求生与死的精神沟通、人与人的和谐,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支柱,也是清明节一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清明是凸显国人人伦情怀的节日,也是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重温传承多年的家训、家风,家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亲朋彼此的感情纽带更加牢固,这样的祭祀和扫墓活动,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它的形式本身,已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容和情感内涵。
我国的传统节日,绝大部分都是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节日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春秋时期,曾随公子重耳流亡并且割肉救主的介子推,功成不受赏,宁可被烈火烧死在绵山,也矢志不移。他不求任何报答,只希望自己的主子日后能成为一位清明的国君。犹如端午节推重屈原一样,清明节也应大张旗鼓地推重介子推。如果把屈原定格为“高洁人格和爱国精神”,那么,介子推可定格为“不受富贵志在清明”。政治清明,不仅是古人的宿愿,而且是当代人的诉求,这也应当是清明文化的另一重要内涵吧。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这是古书《淮南子》里的一句话,风雅的古人,从风里都可闻出乐声来。古往今来,每逢清明时,总会引得众多文人雅士艺术灵感大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逢国势没落时期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是以清明为题材众多诗篇中令人印象最深、也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佳作之一,诗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特定环境中,出门在外行旅之人的思绪和愿望,全篇不事雕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花正红,树正绿,最美人间四月天!来自民间并深得皇帝徽宗赏识的北宋画家张择端,也是在清明时节,用他手中精巧绝伦的画笔,绘成了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称的国画长卷“清明上河图”,这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的现实主义杰作,以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寻常百姓过清明时的热闹场景,画中的百态人物,有骑马或坐轿去郊外柳林中扫墓的,有在肩负漕运使命的汴河两岸游走或在河桥上俯身向下看热闹的,王朝发达的经济文化及繁华都市生活的不同侧面,都被画家淋漓尽致的渲染开来。
“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清明时节,提示人们停下行色匆匆的脚步,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清明节没有元宵节的喧闹,也没有端午节的红火,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从清明节这本“书”中用心领悟生命的意蕴和真谛。不忘往者,激励生者,培养来者,自己纪念先人,同时也希望后人纪念自己。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久存,精神生命无限却可以久传,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能够流芳千古永存不朽?这种意念也就会激励自己,提高生命价值,尽量延伸精神生命。
依着时令变化,清明前后天高云淡、惠风和畅、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播下希望的好时节,民间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仔”,植树造林又荫及子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还被赋予了播下希望和为后人谋福祉的另一层含义。
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的立家立国之本,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之一,而节日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悟清明,从传统的节日文化中为家庭兴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汲取精神养分和力量,让千万个家庭之树永远枝繁叶茂,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巍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蒙蒙细雨随着微微地寒风顽皮地从天空中滑了下来。
清明的雨,是那么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有时密密的斜织着,像一块无色的丝布;有时直往下掉,像一个个无色透明的降落伞快速地降落。
清明的雨,是那么柔和,它像一眼静静流淌的清泉,轻轻地滋润着大地。它又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温和地抚摸着树叶、小草和花朵,所谓是“润物细无声’’
清明的雨,是那么快乐,它像一个个舞女,穿着透明的纱裙,旋转着,跳着轻盈的舞蹈。又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雨中蹦呀,跳呀,同时变成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不一会儿,街道上水淋淋的,好像一条条闪闪发光的缎子。
清明的雨,是那么顽皮,一会儿跳到屋顶上,腾起朵朵银花;一会儿蹦到路边的积水里,溅起一个个小水泡;一会儿又落在树叶上,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珍珠。
清明的雨,如同一位弹琴高手,拨弄着春天的弦,奏出了春天的欢乐,带给大地一片生机。
【篇三】春雨霏霏,岁岁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缅怀亲人、踏青郊游等习俗。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而慎终追远也是清明节延续千年的内涵,或缅怀先烈或传承家风,或凝聚亲情,在习俗中感悟清明文化的灵魂,追远思今,传承弘扬。
作为清明节的“规定动作”,祭扫祖墓、追思先人的民间习俗由来已久。后人通过对先人墓地的清扫、添土、拜祭、献花,既表达对逝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更祈求先人降吉祥于子孙,庇佑后代事业有成、身康体健,同时也让先人的墓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虽然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时清明节基本内容,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名族的清明节也各有特色:壮族对扫墓祭祖非常看重,都是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香纸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风,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藁,洗净切细后,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叫做“清明粑”。
有的人表示:清明节似乎已经简单地等同于“烧纸钱、放鞭炮”的仪式,让昔日充满文化气息的节日多了些烟火味。焚烧纸品、燃放炮竹表达哀思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有环境保护和公众安全。每逢清明节,人们总要去扫墓,祭奠家中逝去的亲人。各地因为扫墓引发森林大火的事件也不在少数。因此,我们既要保留一些传统的祭祀习俗,更要选择一些文明环保的祭祀仪式,比如用鲜花、植树等方式,这都能够寄托对亡者的哀思。这种方式既庄重节俭又文明环保,对逝者也是最好的安慰和纪念。让我们一起倡导文明新风,文明祭祀,科学祭祀,环保祭祀,节俭祭祀;让我们一起弘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威”其实,不管清明节的形式如何衍化,无论社会文明如何变迁,这种内在文化底蕴中的感情追忆始终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清明之际,用心去感受清明节背后的文化韵味,勾连起现世与往世的情感对话。
【篇四】又到一年清明,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先人。
随着年岁渐长,我们需要追忆的人越来越多:从小时候,懵懵懂懂中,只需要到苏州去扫爷爷的墓;到现在,爷爷、奶奶双双躺在地下,外公也过世了,我爸爸还要到锦溪去扫他的外公、外婆的墓,他的小舅母的墓;结婚以来,我先生的小姨、舅舅、大姨、大姑妈也相继离世了,再加上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浩浩荡荡的先人的队伍呵!老一辈人一个个如瓜熟蒂落般凋零在岁月的缝隙中,虽万般伤感,却也无奈。
我家的整个扫墓过程从清明前一周,到清明后一周,间杂错开,陆续不断。
这些先人,有的是和我有血缘亲情的,我们在一起生活,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丝万缕,别看我当时只是个孩子,可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锐的。在敏感的孩子的心头,印下了一个家族不同人不同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还有些先人,我从未见过,只停留在长辈的讲述中。当然,长辈的讲述也都是删繁就简,有所选择的。故事中的祖先大部分都勤劳朴实,在艰苦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尽量把日子过好,尽人子、人女、人父、人母的绵薄力量,虽普通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后代:光明磊落、正直勇敢、克己忍让、勤劳节俭,在祖先千丝万缕的故事中,有相互帮衬、有扶持救济、也有感恩戴德、尊重念怀……我认为,这就是清明节的意义了: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感恩祖先,并且把先人好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仪式传承下来。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随着年岁渐长,我也开始考虑生死、考虑人生价值、考虑以何种方式告慰先人。
祖母在时,我知道她的愿望是子女平安、和睦,如果孩子们能掌握更多本领,做大点事业,更有出息当然更好。
有时候,老人听到外面世界的新鲜事,也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常常遭到子女的嘲讽。其实,现在想来,完全可以好声好气地说。这个风流激荡的时代,确实有很多可能,也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五年前,我上《少年王冕》公开课,反复揣摩教材,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动容。说是王冕十七八岁,经济独立了以后,“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真正的孝顺,不一定是豪车豪宅、华服美食,有时候相互理解、和颜悦色说话、端一碗煮得烂烂的家常小菜、生病时悉心搀扶长辈医院就医、春天的时候陪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也就可以了。用心岂在奢华!
做长辈的要能理解,这就是孝顺、是情感,切莫攀比:做子女的大部分是普通人,来于普通,归于普通,并没有能力做多大“光宗耀祖”的事。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参与祖国的建设,教导好子女,尽好自己的责任,对国家、对单位、对家庭有担当、有贡献,平常做的点点滴滴就是告慰祖先。先人在心头,时时感怀,适当传承,先人当欣慰,又何须大张旗鼓搞纪念活动?更何况,今年清明风大,我们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也要考虑消防的压力,多为公共安全分担、多为他人的平安考虑:鲜花一束、清酒一杯、水果若干,心存感恩,即可。
以为祖先能收到金山、银山、豪宅、手机的孝心真该移风易俗了!
我有一次在《新民晚报》的公众号上,看到老一辈越剧艺术家范瑞娟离世,生前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她走的时候像一片落叶归根,更像梁山伯化蝶西飞。只有一群粉丝守候在华东医院门口送她上路。如此情谊,让人感佩!
仙魂一缕离尘去,当带笑颜无悔恩。
大师平静而淡然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和她热爱的舞台,这是她选择的人生舞台上最好的谢幕方式。人固有一死,像落叶一样离去,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一天。但是,能不能做到落叶般宁静和优雅,又是另一回事;若是,还能做到如王阳明所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憾!”,觉悟又该更高——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我们的一生都不虚度,每天都朝着心中的理想努力,进一步,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精进自己的技艺,真到了生命终止的一天,可以无悔带笑,坦诚无憾。
做晚辈的,也要多换位思考,和颜悦色劝勉,多把新时代的新思想与老人沟通,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在平时。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该怎么祭奠先人,其实还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让我们还是不要打扰他们,心中默默惦念、感恩,就好了。
【篇五】当鹏哥告诉我他舅舅还是走了,且在这清明之际,一时间我竟无语凝噎,这时节祭祖扫墓,纸钱飘飞,本就最是伤神,看着鹏哥黯然的样子,又踌躇的样子,深沉如夜的叹息,我不知道怎么着手,写下劝慰的药方,词穷到有点手足无措,果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能坐在他身边,口不出声,默默陪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哀伤的味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正可谓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尚且不知道他舅舅在弥留之际,是不舍,是伤心,是遗憾,是欣慰,我想大抵都有吧,终究每个人都会有走上这条路,阴阳界限,如此清晰可辨,这是自然法则,不可违不可逆,有始有终,故而圆满。
依稀记得就在前几日,鹏哥给我说起他舅舅可能有点坚持不下去了,我还用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一句话安慰他,所谓父母子女一场,终须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只是我没想到的是最后在一起的日子竟然如此短暂,今年的清明节,难得的艳阳高照,不似以往那样阴雨连绵,乍晴还阴,纵然美景美色,杨柳依依,但还是透露着一丝伤感,春花再好,也是黯然失色,桃李再艳,也会触景潸然,忧伤迭起,悲悲戚戚,思念在心底蔓延,不思量,自难忘。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每每清明,思念成殇,想起十三年前的那个夏天,凄怆覆盖了我的天空,多少次在无望中抬头,看见的都是无星无月的漆黑,爷爷走的让我猝不及防,唯独没能见我一面,乃至今我心中仍有不甘,这么多年过去,依然能想起当时跪在爷爷灵柩前的那种哭天抢地,歇斯底里,只知道,那一别,只能梦中相见,只知道,爷爷走了,永远永远…
童年的时光因为有爷爷,打小教我做人的道理,教我识字看书,我比同龄孩子出色一点,邻居街坊都说我爷爷把我教的真好,那时的我是何等的幸运,如果时光倒流,我还能承欢爷爷膝下,那该有多幸福,每次回家,看到墙上爷爷永远笑意盈盈却一点一点泛黄的照片,看着我却永远也不会说一句话,眼角惹满尘埃,也许爷爷在那边过的很好,春花烂漫,鱼儿能飞上苍穹,也许在彼岸早已遗忘了红尘纷扰,回返本真,种下再世的缘,惟愿来世的爷爷长安常安。
都说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却也给我们当头一棒,就在前两天凉山火灾,三十位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他们守护的那片森林,铺天盖地的消息令无数华夏人民为之惋惜落泪,无法想象当时的他们被无情的大火覆盖,内心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绝望,魂断异乡,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回忆煽动悲伤,时光见证苍凉,伏愿英雄,一路走好!
时光婉转,逝者如斯夫,大多时间一点也不仁慈,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人而停留,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尚在,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缅怀已故亲,恩情永不忘,仰望高远蔚蓝的天空,心怀感恩,思念化作春风雨,捎给已逝的亲人,双手合拢,祝愿他们永远身体常健,幸福安康。
人生无常,众生有情,良辰美景尚未赏透,我们怎么敢离去?
【篇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着杏花村。
天阴沉沉的,淅淅沥沥的小雨,如丝如缕路飘落在大地上,织起一张无涯的绿茸茸的大地上,织起一张无涯的绿茸茸的大地毯,整个大地一片绿意,坟墓四周一片幽静,两旁的松柏展着绿色的枝叶,贪婪的吮吸春天的雨露,守卫在这坟墓前,这里虽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处处春意盎然,可我们却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只是默默地站在姥爷的坟墓前,哀思。
爸爸妈妈和几个亲戚摆好蜡烛,香台,以及等祭祀用的点心、水果,爸爸还把鞭炮、烟花放在墓旁,妈妈也默默地把一包包用黄袋子装好的纸钱点燃,刹那间熊熊烈火燃起,我轻轻地上前抚摸着姥爷的墓碑,想起以前姥爷那粗糙的大手为我盛饭盛汤;慈祥的眼睛关注着我每一天的成长,心里像倒翻了五味瓶似的,阵阵酸痛,眼泪在眼眶里滚动着热热的泪珠,最终泣不成声,任由泪水尽情的流淌下来!
我在心里默默地对姥爷说:”姥爷,安息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完成您对我的期望,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