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郭玉芳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陶行知先生如是说。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吴忠豪教授亦如是说。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确信“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也曾尝试着让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成为学生学习的范例。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看似简简单单,仅一字之差,但要跨越这一个字之间的距离,却需要历经千山万水的艰辛跋涉。固有的教学思维定势、浅薄的教育理论储备以及艰难的教学实践探索,常常羁绊着我的脚步,使我停滞不前。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无比庆幸与吴忠豪教授的专著《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在茫茫书海中相逢。它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呈现了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这些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静静地阅读,慢慢地咀嚼,那12个具体详实的研究课例带给了我清醒的力量,那一个上下求索的研修团队带给了我奋进的力量。渐渐地,我看到了那盏亮着的灯,看到了弯路边插着的标。
原来,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最重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的依据和目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对教学具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它就像是一盏导航灯,让我们知道自己要领着学生到哪里去,怎样领着学生到那里去,最后确定是否到了那里。因此,目标决定一切,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才有路程。设计教学时,当咬定青山不放松,将目标贯通落实到教学的每一步。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从来不曾费心的。一直以来,我只把教学目标当作教学设计的一个流程,“学会生字新词”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它常有的模样。因而导致解读文本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发现的课文中字、词、句、段、篇,教材的人文教育等等,觉得这也挺重要,那也挺重要,一个都舍不得丢弃。教学设计时往往安排许多训练点,一会儿是语言训练,一会儿是人文教育,百花齐放,弄得课堂臃肿,时间总是不够用。看了他们的研讨,我深深地感受到,课文只是例子,教学目标才是“魂”。
一篇课文往往蕴涵着许多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训练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多元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重要的是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寻找具有个性价值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是教“有用的语文”。正如歌德所说,文章内容人人都看得见,但含义需有心人才能得知,其秘密隐藏在形式之中。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个字之间的距离很长很长,每一步都是创新的过程,每一步都将路阻且艰,但我始终相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遥远的路,一步步走,终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