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15岁那年,村口的小路上,妈妈扛着被褥拉着我,不时的转脸看看我稚嫩的脸庞,嘴角轻轻扬起的微笑带着些许的苦涩。远处一路飞尘,离家的班车越来越近,妈妈轻轻的抚平我衣服的褶皱,嘱咐我一定要学会照顾自己,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妈妈把被褥行李塞给我,说:“你长大了,男子汉大胆的上车走吧”,然后头也不回快速的离去了,任凭我在身后一声声妈妈的喊着,任凭我在车窗口流着泪看着她远去的背影。班车开动了,我告诉自己,第一次离开家要坚强,做个让妈妈放心的男子汉,但当我从车镜里看到跟在班车后面猛跑的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身影时,我脆弱的心全部从眼睛里流了出来。这就是妈妈,一个情愿独自品尝离苦悲伤,也不愿在我人生第一个征途中就留下太多情感牵绊的妈妈。
18岁那年,村口的小路上,妈妈坚定的走在我身后,催促着我快点走,别错过了班车,如果错过班车,就算走路也要看着我走到学校去。在班车打开门的瞬间,妈妈生气的对我说:“我把你生在农村,你没得选择,但你完全可以选择离开农村,妈妈再穷也会想办法给你交齐学费,这一年你再不好好考大学,以后就不要回来见我了。”妈妈坚定的看着我上了班车,等班车开走很远后才转身回去,她转身的瞬间依然是一种愤怒还是已经开始欣慰,我无从得知,但我知道自己因为害怕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而让家人为难,故意在考场上的心不在焉导致高考失败,已经深深的伤透了妈妈的心,我发誓一定要实现妈妈的心愿。这就是妈妈,一个情愿独自尝尽生活苦难,也要竭尽全力为我的人生负责的妈妈。
20岁那年,村口的小路上,班车离村子越来越近,我一直把头伸出窗外遥望着,很远就看见妈妈一直向着班车的方向四处张望,我忍不住喊了一声妈妈,她就飞快的迎着班车跑了过来。当我把大学第一年的奖学金交到妈妈手里时,她高兴的说:“儿子真的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了,妈妈知道你永远是最棒的。”回家的路上,妈妈逢人就骄傲的说我拿了一等奖学金,比她在外面干活赚的钱要多很多呢,每当别人回以赞叹时,她都笑的像自己中了大奖似的。这就是妈妈,一个永远以儿子为骄傲,只要看到儿子取得哪怕只是一丁点小成绩就欣喜若狂的妈妈。
26岁那年,村口的小路上,妈妈又一次送我坐班车,从我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到现在的十多年来,妈妈第一次在我面前哭了出来,紧紧握着我的手,一个劲的嘱咐我要按时按量吃饭,多备几件衣服……班车开动时,妈妈只说了一句“一个人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别委屈了自己”,就再也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的抹眼泪。在外求学这么多年,终于参加工作了,我却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知多久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每每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妈妈那无休止的唠叨嘱咐总让我热泪满眶。这就是妈妈,一个无论我多大了无论我身在何处,永远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妈妈。
31岁那年,村口的小路上,妈妈小包拎大包扛的坐上了我经常坐的班车,她兴奋的对司机说:“开快点,我急着看我孙子去呢。”妈妈抱着我儿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爸当时就这么小,就这么爱哭,抱着你就像当时抱着你爸爸一样”,我当时就有种想哭的冲动,无论什么时候,妈妈的记忆中永远都是我。年迈的妈妈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时钟一样,一直忙碌在孩子的前前后后,无论白天黑夜,只要孩子一声啼哭,妈妈总是两步并作一步的赶过去给孩子喂奶、换尿布、哄孩子玩,我心疼的让妈妈别那么操劳,注意身体多休息,她总是说“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在外,妈妈都没能照顾到你,现在让我帮你多分担些,妈妈会像当时照顾你一样来照顾我的孙子”。这就是妈妈,一个永远那么慈祥,要把自己的爱一代又一代传下去的妈妈。
32岁那年,村口的小路上,一个瘦小而又熟悉的身影站在路边,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期待,好像还夹杂着些许的失落。我走到她的身边,问她:“我直接开车回家了没找到你,你怎么站在这里啊?”妈妈苦笑着说:“十几年了,我已经习惯了在这里送你上车和接你下车,现在你也是为人父母了,也有了自己的车,用不着妈妈送你和接你了,但好像这么多年我并没有一次亲自陪你坐坐这个班车,今天让妈妈陪你坐一次班车吧。”自认为已经坚强无比的我,此刻却脆弱的站都站不稳,只想扑在妈妈怀里好好的哭一场。我和妈妈一起上了班车,妈妈让我坐到里面的位置上,她说车上人多挤来挤去的,万一谁不小心踩着我了就不好了。原来一直以为破旧的乡村班车,此刻竟然让我感觉如此豪华,如此温馨,如果班车没有终点,就这样妈妈陪着我,我也陪着妈妈,能一直在路上不停的跑,跑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让我再回到孩童时候呆在妈妈身边,那该有多好!这就是妈妈,一个永远都想陪着儿子看着儿子,让儿子在她面前永远都不想长大的妈妈。
如今,我会经常带儿子回家看望妈妈,更会带儿子站在村口的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班车发呆,每当儿子问我为什么要站在这里的时候,我会对儿子说:“班车带起的灰尘是奶奶对我们浓浓的爱,班车载的是奶奶对我们深深的牵挂,只要有奶奶在,我们就永远离不开这个村里的家,村口的班车就永远不会停下来。”
【篇二】
原先的时候,回娘家对我来说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娘家就在我办公楼后的院子里,隔着办公室的玻璃窗,我就可以望见娘家的小楼。看见那个楼,就如同看见了爸妈一样,心里踏实而安稳。
而今,随着单位的搬迁,我离开爸妈到了几百里之外,娘家对我来说,成了一种扯心的牵挂。
每一次回家,但凡是知道消息,妈都如过节般开心,提前几天,就不断地打电话询问我的归期,准备我爱吃的饭菜,忙碌上好几天。每次回去,我都嗔怪着说,“妈,你看你,现在谁缺吃的呢,弄这么多东西,你不嫌累吗?”妈总是讪笑着说,“能为我闺女这样累着,我喜欢啊,唉,可惜闺女太远了,想这样累着伺候闺女也够不着了啊。”说着说着,妈的眼圈就红了。
每一次到家,妈一儿点活也不让我干,连我去厨房里端一碗饭洗一次碗她也不许,一定要把我推出来坐着或是躺着歇息,一边推还一边说着,“我闺女不在妈这里歇歇还能在哪里歇啊,妈不心疼你谁心疼你呢。”
后来我便不再说什么,也不再硬要去厨房里帮妈做什么,而是乖乖地坐着,吃着妈准备的饭菜,看着妈不太灵活的身子不断穿梭在客厅与厨房间。在这样一种忙碌中,妈如孩童般开心快乐。而我每次回来,也是想好好伺候一次妈的,想给妈做顿饭,想给妈洗一次衣服,而妈总说,等她老到不能动的时候再让我伺候。于是,我便在这种纠结与忐忑中,似乎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妈妈的伺候。
吃完饭,妈洗涮完毕,爸妈两个人就围着我坐,像是怕自己的一件宝贝在刹那间就飞走了。妈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关怀的话叙着流年的事。妈问我工作是不是还很忙、家务是不是太累了,脸色怎么有点蜡黄头发怎么有些凌乱呢;妈问我衣服领子怎么没拉平整、鞋子上有灰尘怎么也不擦一擦;妈问我的手摸起来怎么不像上次回来时那样细腻光滑......妈问到哪里,爸的目光也追随到哪里。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每一点细小的心事都逃不过妈的眼神。末了妈叹口气说,唉,一年一年真快啊,闺女也40多岁了呀,我真愿意替俺闺女增一岁也不想让俺闺女老一天啊。
一边聊着,妈一边端来我爱吃的红提、樱桃、杨梅、芒果,一个劲地往我手里塞。我说吃不下了啊,妈总是说,这么小的东西占多大地方,咋吃不下,快吃!我只能乖乖地吃,而妈则是一趟又一趟笨拙地、欢快地跑来跑去,一会儿给我拿来餐巾纸,一会又慌着把我吃剩下的果核扔到垃圾桶。
临走时妈装了一大袋子的东西要我拿回家,有自己做的香肠、蒸的包子、炸好的鱼块、盘好的饺子馅......这些,曾经是艰苦岁月里我最爱的东西,妈一直惦记着。而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外面的食品也日渐丰富,妈的厨艺也随着年岁的增长日渐衰退,但她却是尽着最大的努力,把她做的最好的东西送给我,我视若珍宝,统统装进包里带走。我给不了妈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吧。
妈帮我提着东西,送我,再送我,送出大门,送到我昔日的办公楼下。到那里,还是在我的嗔怪下,她才止步。看见办公楼下停放着的自行车,妈落寞地叹一句,“唉,原先,我闺女也在这个楼上上班,我走到这里就能看见我闺女的自行车呢。”妈的一句话让我满眼盈泪,想起从前,只要下雨,妈总是第一个跑过来,在我的自行车篓里放一件雨衣,在我的自行车座上套一个塑料袋,怕我下班骑车时淋湿的车子座儿会弄湿了我的衣裤。那些往日的点点细节,一幕幕在眼前浮现,让我内心澎湃而潮湿,让我的情绪无法自抑。
分别的时候,我不敢将丝毫离别的情绪传递给母亲,总是用故作的轻松笑着消解母亲的离愁,“妈,又不是不回来了,只当我是出差呢。”妈红着眼圈说着,“你忙,没事别老回来,回来一趟多累啊,好好工作,管好家,我和你爸都挺好,别老惦记我们。”猛然间看到妈满脸松弛的肌肤、纵横的皱纹,我一次又一次强忍泪水,曾经被称作“如天仙一般”美丽的妈,何时起,驼了背,白了发,苍老了容颜,粗糙了双手,那双漂亮的双眸,也不见昔日光华,我最爱的妈,真的老了。
车载着我向前走了,妈依然站在旧时的办公楼前送我,花白的头发在风中凌乱。我的思绪不能停滞,想起小时候妈含辛茹苦把我养大,长大后妈省吃俭用供我念书,毕业后妈为我操心工作,工作后妈为我张罗着成家,成家后有了孩子,妈要我安心工作是她一年又一年帮我把孩子带大。如今,妈老了,我却远离了……
一次次回头,看着妈的身影渐渐模糊,一次次掩面,止不住指缝里喷薄的泪流。我知道,唯有在妈面前,唯有在我的娘家,我能如心无纤尘的婴儿般纯净,我好像丢掉铠甲的斗士般轻盈,那种纯净与轻盈,让我生命中没有一丝的沉重与愁烦。
【篇三】
“母爱”这个话题,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温暖和感动。我想大家都会像我一样,每当提到母亲,心中就会有股暖流飘荡。许多次想把对母亲说的话写成一封信,写成一首诗,但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将其完成,因为母亲给予我的太多太多,为了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到我觉得不是几页纸就能轻易将这份爱和付出叙述的完整和完美。更觉得自己的文字功底有限,写不出生动优美、感人至深的句子,配不上“母爱”这一圣洁、伟大的光环。
但在此次母亲节将至的日子里,在办公室纷纷聊起“母爱”这一话题后,思虑和纠结了几天的时间,最后决定还是要将记忆深处的温暖、感触最深的片段记录下来……
母亲年轻时很漂亮,大大的眼睛,黑亮的长发,编着两个粗辫子垂在肩膀两旁,穿着一件干净整洁的棉布衬衣,标准的鹅蛋脸,笑容里带着份温柔、和蔼可亲……这是翻看家里的老照片时看到的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当时心底惊叹:“原来我老妈年轻时这么漂亮啊!”之后又翻到了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样子干瘦,单眼皮、小眼睛,看起来脸还有点歪,穿的衣服破旧、皱巴,裤子还是高吊腿。当时心里想:“年轻时的爸爸真的配不上我那美丽大方、温柔可人的妈。”就开始好奇,追着母亲给我讲她和父亲年轻时的故事。
母亲说她和父亲是经他们的老师介绍认识的,原来母亲和父亲曾经是校友,到了婚嫁年龄,经原来的老师介绍认识了父亲,老师对母亲说父亲是个很有才气的人,母亲很相信老师的话,也相信老师不会看错人就开始和父亲见面、相处。父亲家里兄妹8人,是名副其实的大人口,在过去那个极为贫困的年代几乎是穷的揭不开锅,父亲又是家里的老大哥,负担很重,村里有好心人上门劝告母亲说父亲家是他们村出了名的贫困户,说母亲嫁过去也是吃苦。事实也确是这样,之前父亲村里有些长辈给父亲做媒,但女方就是嫌父亲家里兄弟太多家太穷不同意的。母亲说连父亲第一次和她见面时穿的衣服都是跟别人借的。但母亲却没有嫌弃和犹豫过,她看中的是父亲的踏实和他的才华,就这样他们订婚了,订婚后没多久父亲又考上了师范大专,母亲为了支持父亲去读书,又在家等了父亲三年,待父亲大学毕业后俩人才结了婚。三年的等待在过去那个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让我惊叹父母的感情是多么的坚定,特别是母亲,等到父亲大学毕业他们结婚那年,母亲已经28岁了,在他们的年代是绝对晚婚。
婚后的日子父亲和母亲仍是聚少离多,父亲毕业后被分到外地任教,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回去一次。因为父亲是家里的老大,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和一堆兄妹需要他供养,俩人本来就不高的工资还要拿出一半贴补家里,母亲勤劳能干,还会“裁缝”的手艺,过年过节父亲兄弟姐妹们的新衣都是她亲手裁剪缝制的。一年后,母亲怀孕了,父亲不在身边,她就一个人边工作边照顾自己,父亲每次回来,发工资后俩人还得骑着自行车回去看望老人,兄妹们,给家里送生活费。那时回农村的路都是黄土和石头块铺的。一次,又到了该给家里送生活费的日子,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怀孕已经好几个月的母亲回家。路程遥远,路面又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突然一不小心,车子失去平衡,他们一下子摔倒在路旁,母亲这个大着肚子的孕妇就这样摔坐在了地上。那时的人比较愚昧,觉得蹲一下没多大个事,也没去医院检查。之后的事情母亲没有给我详细讲,只是说怀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个女孩,生下来就已经是个死婴了,全身发紫……然后说她的那个月子是流着眼泪坐完的。辛苦十月怀胎,盼望着孩子出生与其见面,但见面的一天却是母亲与孩子的分别。我简直无法想象,母亲那段日子是怎样度日如年般地熬过来的,不仅要忍受失去孩子的痛苦,还要忍受婆家、亲友、邻居对她的各种埋怨、议论……
30岁那年,母亲又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就是我现在的姐姐,虽然又是个女孩,生下来就娇小体弱,但对于父亲和母亲来说这是他们终于盼来的宝贝,父亲母亲对她满是各种疼爱,一家三口过着虽不富足但也幸福的小日子。但过去在农村,特别重男轻女,爷爷家也算是个大家族,父亲又是家中长子,爷爷奶奶就特别想要个孙子,迫于压力在县城工作的父亲和母亲托尽各种关系,想尽各种办法终于办到了一张“二胎准生证,”就这样时隔6年后母亲再次怀孕,也就是现在的我。
那个年代的人很少去做产检b超之类的,母亲怀我快八个月时父亲一个在市医院上班的朋友带着他们去医院照了个b超,检查完后父亲的朋友兴奋地祝贺父亲说:“这回是个男孩,个头可大,就是羊水有点少,回去给嫂子多补补。”父亲高兴极了,老赵家要有个男孩啦,他要有儿子啦。随后直接买了半只猪回家给母亲天天炖排骨汤,到了要生产那天,一家人紧张的候在产房外面,估计是因为生二胎时条件好了,吃的也营养了,最后两个月又喝了那么多排骨汤,所以我长的个头特别大,母亲特别艰难的把我生了出来,但孩子出来后胎盘却没随着脱落,医生只好下手往外掏,突然间就大出血,血越流越多,母亲身下产床上的白色床单几乎全部被染成了血红色。当时情况特别危险,母亲的脸已经没了血色,但她仍然咬着牙挺了过来。在产房外的父亲听到了孩子的哭声激动地跑向门口,护士对父亲说:“女孩、八斤。”父亲有点不太相信,因为之前b超医生斩钉截铁的说是男孩,盼子心切的他有些失望,一直沉默不语,在走廊里默默地抽起了烟。出院回家后,老家的亲人们来探望,母亲的大姨对母亲说:“又是个妮儿,我给你抱回老家吧,以后你再生个男孩。”母亲望着怀里白白胖胖的我说:“我不,还是妮儿我也不送给人家,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我不舍得……”小时候听到母亲给我讲这段故事时,除了感动还有点生气,还说我妈:“幸好你没把我送到农村,要是我长大了知道我亲生爸妈在城里上班,条件还不错,却把我送到农村别人家里,我一定会特别恨你们!”
小的时候很傻,老被后院的长辈逗哭,说我脸上的酒窝是因为我爸嫌我不是个男孩不喜欢我用起子给我钻了个坑,一听到这个我就哇哇大哭。那时父亲工作特别忙,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人又特别严肃,很少陪伴我,更别说陪我玩耍,交流谈心了,所以小时候就真的觉得父亲是因为我是女孩不喜欢我。只记得从我记事开始一直都是母亲走哪把我带哪,出差时带着我,外出学习时带着我,上班时带着我,多大了还要坐妈妈怀里让妈妈抱着我,天天都要粘着妈妈要跟妈妈睡一个被窝,老被姐姐嘲笑说我是妈妈的“跟屁虫”。
小学快毕业该上初中那年,外婆和奶奶同一年患了癌症,这对父亲和母亲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母亲只好请了长假在市医院照顾外婆,父亲就奔波在单位和看望奶奶的路上。姐姐那时已经在上高中,是寄宿学校,已经完全可以自理,但我才刚小学毕业,家里突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外婆、奶奶都需要人照顾,父母就只好把我送到市里的寄宿学校,我这个粘着妈妈的“跟屁虫”一下子就要离开妈妈的怀抱独自去上学去生活了。学校两周才过一次周末,刚离开家住宿舍的第一个晚上我就想妈妈了,一个人站在走廊上哭鼻子,第二天就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特别担心我,虽然在医院日夜照顾外婆已经很疲惫但仍是很快的跑到学校来看我,看到我哭,妈妈也忍不住哭了,那个时候我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我能体会到了,母亲那断时间压力太大太辛苦了,外公几年前出意外离世,外婆又患食道癌住院每天进行痛苦的化疗,无奈只能将年幼的我送到寄宿学校,那时的母亲是多么的无助和无奈,但她是家里的老大,她那时必须咬着牙扛起这一切。
第二次离开母亲,离开家,是上大学时,去了武汉,正式报到后就开始了严格的军训,不能带手机,不能打电话,母亲在家担心我,才不到两周时间她就忍不住要去武汉看我,小县城里没有火车站,母亲就挤上凌晨4点从县商城门口到武汉的进货车去看我,当母亲出现在我面前时我高兴坏了,但她却皱着眉头心疼地说:“怎么晒这么黑啊,这才来几天啊就变得黑瘦。”后来听父亲说起才知道母亲回去后竟然跟他商量说想让我回河南上学离家近点,离她近点,说怕我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怕我在外边照顾不好自己,怕我饿瘦了。我心里太感动了,家里最心疼我,最爱护我的人就是母亲,虽然父亲忙碌,但她却给了我双倍的爱,给我足够的家庭温暖,从小没挨过一顿打,没吃过一点苦,被母亲养的白胖健康。
现在我大学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母亲依然是为我操心,为我忙碌,照顾我做月子,帮我带孩子,帮我洗衣做饭。我工作上遇到烦恼时她听我倾诉,安慰我、开解我;我有事孩子没人带时,她立马从老家赶过来,说:“有老妈呢,你尽管去忙你的!”我去年急性阑尾炎手术住院时,她又连夜从老家赶到郑州,等我从手术室出来清醒后睁开眼睛看到母亲,她正双手捧着脸站在我床边抽泣,心疼地说:“咋回事啊,小时候白白胖胖的,这几年咋身体这么不好,动几回手术了,受多大罪,看你瘦的….之后在郑州连住一个月,天天给我炖汤,做好吃的。
长大了本该是我们孝敬和照顾母亲的时候了,但现在还是母亲在无时无刻的担心和照顾着我。每次只要母亲一来郑州,我什么心都不用操了,衣服一定是叠的最整齐的分类好放在衣柜里;被子一定是晒的带着阳光的味道后整齐的摆在我的床尾;下班回到家,母亲就已经将热乎乎饭菜为你盛好,而且还都是你从小爱吃的;母亲出门逛逛街回来了,没给自己买什么却又给我买了一大袋我从小都爱吃的鸡蛋卷。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家里的小不点。自己明明是家里最操劳最辛苦的但还每天打电话嘱咐我让我照顾好自己,不要累着了,多歇歇,多睡睡,总是心疼我现在太瘦让我多吃点饭。
这就是我的好母亲,一生独立坚强,艰苦朴素,省吃俭用,她永远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将我呵护在她的臂膀下,为我遮挡风雨。母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的家庭,父亲事业忙碌,母亲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两个孩子,为了家庭放弃了单位给的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一生要强的她为了我们,为了家,却甘心做个家庭主妇,默默地为了这个家日复一日的操劳着,为了贴补家用给别人日夜加工衣服,早早的眼睛累花了,慢慢地背也累驼了。现在母亲已经快65岁了,由于多年的劳累年纪大了后双腿患了骨质增生,天冷时若腿疼犯了,上下楼梯都很艰难。
母亲老了,我才长大,才懂事,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体会到做妈妈的不容易。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让你再变老了……妈妈,今天我想在这里对你说一句:我爱您,好爱好爱您,您一定要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因为我太需要您,太离不开您,无论是小时候还是现在,虽然我已经长大,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了,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和您挤在一个被窝,陪您聊天,向您撒娇,但只要有您在我们身边,我永远觉得我是家里最幸福的小女儿,在不开心时,有委屈时,能伏在您的腿上,被您抚摸着头,能搂着您的脖子喊着“老妈”,也只有在您身边我才能再变回那个傻的可爱的小二妮……
母亲,感谢您将我养育长大,教会我这么多道理,感谢您一直以来的爱和付出,给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给我满满的母爱,母亲,您就是我最温暖的港湾!
【篇四】
在我的心中,妈妈是我们家当之无愧的顶梁柱,是我们姐弟三人的精神港湾。她个头不高、性格温和,虽然没有讲过什么大道理,但她朴素的话语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她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而我们所能给予她的,则少之又少。唯有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借此感恩,我最亲爱的妈妈。
一
年轻时的妈妈,梳着两根长长的辫子,一脸的善良贤淑。婚后,妈妈上敬长辈,下教子女,和妯娌和睦相处,姑嫂之间亲似姐妹,彼此之间从未红过脸、拌过嘴。那时候,爸爸一年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和同事在祖国的山川中度过的,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瘦弱的妈妈身上。她一边在老家代课,一边照顾我们姐弟三人的生活起居,闲暇时还要下地干农活,但从没见她抱怨过什么。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我们整个大家庭上至父辈下至我们这代,无论是爸爸他们兄妹6人还是我们10来个堂姊妹都相处融洽。即使现在,我们堂姊妹几个陆续毕业、成家,有几个甚至身居天南海北,但无论哪个有事,大家都会出手相帮。
感谢妈妈,是她让我们从小沐浴着亲情健康成长,见证着家庭和睦的力量,知道了百善孝为先。
二
为了尽早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更多地照顾到家庭,1981年,爸爸调回了离老家仅有百里之遥的南阳。之后,我们举家迁往南阳,为此,妈妈结束了她做了二十年的民办老师生涯。那时,全靠爸爸每月30多块钱的工资养活我们一家五口,吃的米、面都是叔叔们从老家送过来的,日子的拮据程度可想而知。妈妈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每天的日常开销她都详细记录在册,密密麻麻地记了十几本。还好,我们都已适应了粗茶淡饭的生活,也不会提些过分的要求,让妈妈为难。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有次学校组织春游。我嗫嚅着跟正做午饭的妈妈说了春游的事儿,妈叹了口气:“那你要多少钱?”我试探着问:“5块?”当时,5块钱相当于我们全家一周的生活费。见妈没说什么,我赶紧补充道:“我只是拿着,回来就还你。”妈的眼里有晶莹的泪光闪过,不再说什么,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了5块钱递给我。我接过带有妈妈体温的钱,奉若珍宝。当晚上回去把钱给妈妈时,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歉疚地摸了摸我的头。
感谢妈妈,是她让我们知道了勤俭节约,学会了合理开支,而姐姐和我,至今都保留着每月记账的习惯。
三
即使家里经济状况再不济,对我们正常的学习支出,当过教师的妈妈却从不吝啬,但妈妈也不会因此就让我们乱花别人的钱。有次,我和要好的同学去看录相,同学替我掏钱买了票,回来后妈妈知道了,给了我5毛钱让我马上还给同学。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妈妈温柔严厉的声音,我仍然记忆犹新。
感谢妈妈,是她让我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是她让我知道,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占别人便宜,要做个有骨气的人。
四
为了贴补家用,妈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赚钱的机会,和院里的阿姨们四处找活儿干。至今还记得,家里不大的房间角落里堆满了编织袋的情景。昏黄的灯光下,妈妈用她陪嫁的缝纫机匝着一个又一个的编织袋,只为了挣那微薄的几分钱。有天,刚巧停电,妈妈不知怎的把袋口的方向弄反了,情急之下一个劲儿地捶着心口说自己太笨。懂事的姐姐边安慰着妈妈,边动员弟弟我俩帮忙把匝错的线拆掉,为妈妈返工节省时间。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家里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爸爸思虑再三,决定弃文从商。或是他为人老实厚道,许是商海神秘莫测,几经沉浮之后,也没能彻底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可彼时,姐姐和我分别考上了四川联大和长春地校,弟弟也要上初中了。关键时刻,妈妈又挺身而出,开始了她的“救家计划”。思来想去,只有卖早餐这种小本生意不用投入太多本钱。刚开始妈只卖小米稀饭和菜合,因为没有固定的地方,也没有固定的搭档,还要提防时不时前来检查的城管人员,整天象做贼似地拎着那些家什来回跑,一天下来也只能卖一、两张菜合,连买米、面的本钱都不够,更别提起早贪黑的“辛苦钱”了。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难”后,妈“借用”了爸做石材生意的门市部,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地打游击了,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笼包子和茶鸡蛋等,也有别家的豆腐脑、油条增色招徕顾客,加上妈的和善,慢慢地回头客越来越多。
感谢妈妈,是她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用柔弱的双肩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懂得了勤劳善良的重要,知道了做人要脚踏实地。
五
1997年,我和姐姐同时参加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而闲不住的妈妈依然在悉心经营她的早餐生意。闲暇之余,我会帮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更是亲眼见证了妈妈的不易。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十几个春秋。这期间,我们姐弟三人分别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也已为人父母。而妈妈,却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照顾下一代的责任。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孩子深沉、无私的爱,和对孩子无时无刻的牵念。妈妈,就是给了我们生命,却把自己一生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家庭的那个人;妈妈,就是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那个人;妈妈,就是唠叨不停、电话不断,让你不胜其烦的那个人,却也是不计前嫌、牵挂不断,给了你最多温暖的那个人。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称谓。
我们在一天天长大,而妈妈却在岁月更替中慢慢老去,曾经的乌发成了银丝,腰身也变得不再挺拔。时光时光请你慢些吧,让我能多陪陪妈妈,哪怕跟她说说话,哪怕给她剪指甲,哪怕轻轻抱着她,哪怕,只是静静地躺着……
【篇五】
近段时日,因腰病复发总是推迟着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日期,心有愧疚自不必说,母亲不仅没有丁点儿怨道,反而却是日日都会打来电话询问病情,施以宽慰,嘱我注意休息,调理饮食,不可逞强,切切保重等等等等……
每当接听母亲的电话,心底便会涌起一股暖流,荡漾不已,直逼眼眶。我已五十开外,老母八十有余,被满头银发颤颤巍巍的母亲牵挂着,那份融融爱意、暖暖亲情包裹着的幸福,真的不是笔墨所能倾泻述说,而让我无以释怀的,总是,我拿什么报答您,我的母亲!
父母一生养育我们兄妹五人,从困苦岁月走到今日家家安康,几多艰辛,几多苦乐,都深深地镌刻进他们渐渐弯曲的脊背和满脸沧桑的皱褶里。父亲是我们家的一棵大树,母亲则是大树之上那蓬向阳温暖的鸟巢,而渐次长大,一个个在城市成家立业的我们,就像一个个被他们放飞了的小鸟,放飞到各自工作和生活的天空中。
父亲病逝后,我们曾一度担心母亲一个人的生活,大家商议了很多种让母亲跟随我们居住的方案,准则就是她高兴在谁家就在谁家,想住多长时间就住多长时间,一切随母亲所愿。但母亲却郑重地告诉我们,她要一个人生活,她强调自己手脚还算伶俐,她说一个人更清净更自由更便以休养。其实,我们都明白,母亲是怕“拖累”我们,一辈子硬正要强的母亲不想“打扰”儿女各自的生活。拗不过母亲,我们只好悉听尊便,此后,母亲就独自固守在父亲工作单位的家属院里,好在都在一个小城市居住,来往也较方便,平日里打个电话,有空时看望看望,而以平和善德赢得邻舍友好相处的母亲总是宽慰我们,她很好,她一点也不孤单,让我们不要担心,不必挂牵。
独居的不让我们过多挂牵的母亲,却习惯性地依然把每个儿女的点点滴滴,衣食冷暖都护卫在她永远温热的羽翼下。每当我们回家看她,她不是在给哪家小孩做针线棉衣,就是在为谁家浆洗缝制棉被床褥,享受完母亲亲手烹制的美味佳肴,打道回府时大包小裹塞满我们手里的却是你爱吃的包子、他爱吃的水饺或我爱吃的韭菜鸡蛋菜盒子,带回的往往要比带去的还要多得多。母亲总说,闲着无聊时,做做活计日子更充实,让我们分享她的劳动果实带给她的满足比让她空手闲着无事可做不知要快乐多少倍。与此同时,她在分享我们各家快事好事愉悦之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我们的甚微小事、些许难事和不期之事,无论谁家出现意外事项,无论我们怎样佯装掩饰,总也逃不过她早已昏花的眼神和貌似苍老的心影,她都会在我们最感困难无助的时候来到我们身旁,在我们脆弱难耐的时候用她慈祥温暖的笑容融化掉凝结在我们心头的冰川,她以敏锐的洞察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母子(女)连心,什么叫息息相关。
人食五谷杂粮,生活变幻莫测,人生道路上,凭谁都不可能顺风顺水,一马平川,但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母亲总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所在,她以善良之举引导我们胸怀博大天地宽,更以细微的关怀触动着我们灵魂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叫我们知道,天地之下,娘亲有多饱满,母爱有多厚重。
而今,随着岁月更迭,哥哥姐姐们都已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母亲也越发地老了,尤其是几年前,母亲开始出现双手震颤抖动现象,有时,看着她端起饭碗都抖动不已的状态,实在不忍心再让她一个人独自生活,我们试图再次说服母亲跟随我们居住,母亲却依然坚持己见,她说她习惯了这样,远远地看着你们家家平安,有种隔篱观花儿的滋味,心里踏实自在。
唉,我的母亲啊……
前几天,听说母亲现居的院落可能要拆迁,心中窃喜,这下,母亲可不能推脱,能与我们一起生活了,我还巴望着她能来郑州与我家欢聚一堂呢,电话过去,母亲却乐滋滋地告诉我,她已打算好了,她腿脚还能动,到时就跟同院的大妈阿姨们约租在同一个地方,大家一起逛逛街景,听听戏曲,晒晒太阳,聊聊家常,她相信她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也叫我们高高兴兴地安排好自己的舒心日子,不必挂牵她。
依然是那么平静的话语,依然是一句不必挂牵她。情急之下,我把电话打到母亲平时最要好的大妈那里,想让她帮忙劝劝母亲,而大妈却这样告诉我:闺女,我了解你妈,别再费心思了,你妈是主意拿定了的。她说,你们都有各自的生活规律,她老了,饭口跟你们不同,时间上也不想让你们为她为难,你们有你们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情趣,她不想成为你们的“累赘”和“包袱”,其实,你们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你们的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幸福哩……
挂了电话,沉默良许,我还能说什么呢?我至亲至爱的母亲,我任性倔强的亲娘!无语凝噎,只借洛夫语,舒我寸草意: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
【篇六】
大堂靠门的角落站着个女人,双臂交叉环在胸前,努力挺直的背部显得肢体有些僵硬,身上的衣服虽然还算崭新,却明显过时了,与大堂精致装修有点格格不入。女人脸上带着有些刻板的严肃,眼神有些发冷,和身旁的人说话时眼睛总是看向前方,很是给人种蔑视的感觉,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女人的眼角明显下垂,皮肤粗糙,不难推断出日子普通,没有保养过,而她总在人不经意时环顾四周的眼睛更是透漏着心底的紧张。很快有人把女人引到旁边的沙发上坐,然而舒适的沙发似乎并没有让她放松多少,靠着椅背的身体仍然能看出肌肉紧绷,大有种时时防备之感。
没错,大堂里的女人就是陪我办事的母亲,有些俗气的让人无奈。书上写,生活的磨练,岁月的雕琢,会让女人的心逐渐沉淀,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成熟韵味,自然、从容、优雅。而我的母亲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理论的不完全性,四十九岁的她与优雅无缘,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平凡的有点俗气。母亲的俗气似乎无处不在,她会用手指捻着件二百多的衣服当着服务员的面说“就这么件衣服这么贵!”,全然不顾服务员眼底鄙夷;她会在公共场合大嗓门地聊天然后哈哈大笑;她不读书不看报不会上网,没烫过头发,不喜欢新的洗碗布只用丝瓜瓤子,不讲究生活品味,甚至吃饭用的碗是很久以前的搪瓷碗,不到五十的她已然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我常常会对着她吵吵“你怎么就不能洋气点!”,而母亲这时总会瞪大眼睛,很激动的嚷嚷开来:“我怎么了,我又怎么了?”
很长时间我尝试着改变母亲,让她不要没事就和大妈们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给她买精致的炊具,带她去尝试新的食物品种。不得不佩服母亲固执的“俗气”,鸡毛蒜皮的小事永远是她聊天的主题,新炊具用起来太麻烦被束之高阁,吃几个虾饺就要念叨“这么贵够咱娘俩一顿饺子了!”,于是乎我的改造计划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场,哗啦啦的落幕,落幕时,我不甘心地拉着母亲嘟哝:“妈,你看你以前多洋气,怎么退步了!”母亲笑着把我推到一边,去收拾她的铁锅铁铲。
年轻时候的母亲与俗气是绝缘的,用美人形容丝毫不过。母亲有张结婚前的照片,简单的黑白证件照,却让幼时的我着了迷,照片里是个神采飞扬的美人,短发,干净的面颊上笑靥如花,一双眸子真如书上写的那般闪着星光,简单的白衬衫更衬得青春阳光,那是二十四岁的母亲,不涂脂粉却美的惊人。结婚后准确说从我记事开始的母亲与照片似乎不同了,少了些顾盼生辉,多了几分沉静,却也是美丽的,长发过肩,用浅蓝色的发夹束在背后,一袭白底碎花长裙,小高跟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简直就是我的女神。那时候的母亲还喜欢时髦的高跟鞋,梳妆台里躺着只唇膏。如果不是亲眼看着母亲的演变,很难将曾经的美人与今天俗气的她联系在一起。
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母亲的变化呢。大概是改造计划时带着母亲去服装店时,那些漂亮的衣服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不合适,不是显得耸肩,就是显得背弯,再不然就是遮不住腰上的赘肉。也或许是买鞋时,再漂亮的高跟鞋也吸引不了母亲的目光,哪怕只是小跟,她也会摆摆手说“不行啦,穿那个腰会受不了!”再或许是很久以前,母亲的梳妆台上只剩下一瓶郁美净的时候。
人们常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抹去了女人平滑的肌肤,压弯了挺直的脊梁,夺去了曼妙的身材。可我常常在想,或许岁月带动了人的自然演变,然而母亲这一女人的代名词则加速了这种演变的过程。我会认真去想,当母亲还不是母亲还是个未嫁的少女时大概也是个普通的小姑娘,大概也会青春洋溢的奔跑散发银铃般的笑声,大概也会害羞、也会娇弱、也会因为害怕虫子煞白了一张小脸。那时候应该会喜欢听邓丽君、穿碎花的裙子,应该也是爱玩的姑娘,下班会和伙伴一起逛路边摊,一路走来笑声不断,散发的青春气息引得路人频频回头。更或许,是个爱臭美的丫头,存一两个月工资买条橱窗里的裙子好在朋友面前显摆,那时候母亲单纯的是个女人,会好好爱自己的。可是有一天,母亲结婚了,母亲有了我,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她开始变得安详、温和、内敛,也开始变得焦虑、繁琐、粗糙。母亲女人的角色逐渐被压抑,而母亲的角色逐渐丰满。我娇弱胆小,需要保护,母亲变成了奥特曼战士;我瘦小,母亲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哄我多吃点。伴随着我的到来,母亲的生活似乎开始变成了个陀螺,买菜做饭想姑娘喜欢吃什么,很少逛街,不再是个赶潮流的少女。后来我大了,要上学,要上好学校,于是母亲的梳妆台上没有了唇膏。母亲开始日复一日的操劳,与繁琐的生活作斗争,母亲像一个勇往无前的战士牵着我的小手迈过生活的一道又一道坎。母亲太累了,累的忘了去看看今年流行什么,忘了自己也是需要休息的;母亲太抠了,衣服不破就还可以穿,涂再多的化妆品也是会老的买了也是浪费;母亲太懒了,懒得早上不知道要去锻炼,晚上不懂得要看新闻。于是终于有一天,母亲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背弯了,腰粗了,柔软的手变得粗糙,听不懂潮流新语,看不懂新的办事流程,想要帮女儿也只会像母鸡护小鸡一般在身边守护。母亲是付出,不懂得好好爱自己。
母亲的俗气大概不可逆转了,我却慢慢爱上她的这种俗气,喜欢看她穿简单舒适的家居服,喜欢听她和阿姨们聊天时为了件小事满足的笑声,喜欢她看到新奇事物时有点儿错愕的可爱的表情,喜欢握着她粗糙的手细细抚摸上面的纹路。我想,或许岁月的确给了母亲一种独特的韵味,大概就是她在厨房忙碌时阳光打在身上,散射的那种暖心的光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