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纪实故事征文三篇

【篇一】

有一种温暖叫牵挂,牵挂的是全村百姓;

有一种情感叫亲人,虽无血缘但胜似至亲;

有一种幸福叫微笑,灿烂在每一个贫困户的脸庞……

在脱贫攻坚战中,有多少帮扶干部,用真情书写出爱的诗篇,用奉献烙印下感人的故事,这是发生在**区**乡翟家沟村的扶贫故事。

一封由衷的感谢信

故事,首先要从我手中的这封感谢信说起……

信中这样写道“**乡翟家沟村村委会,在驻村第一书记王宁及所有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我找准方向,找到适合我的脱贫道路,使我这个贫困的家庭走出了困境,摆托了贫困,我心中无比感激,永远不会忘记第一书记的恩情。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助民富……你们时时为贫困百姓着想,村里处处洒下辛劳的汗水。”

那是去年的冬天,翟家沟村公示栏里多了一张醒目的大红纸。这封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感谢信,是翟家沟贫困户**的心声,读了这封信,我不由的想起了**。

他是土生土长的翟家沟村边家沟人,有四个孩子,儿子边如意从小患有脑瘫,属智力重度三级残疾。**年**利用自己会做豆腐的手艺,带着老婆儿子前往大同做豆腐生意,由于质优价廉生意做的红红火火。但在**年4月,**在做豆腐中不慎摔倒,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不能干活,生意只好由老婆孩子维持。就在**养病期间,**年4月,二女儿在大连上班途中被一辆面包车碾压,造成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经当地交警坚定,面包车司机负全责,但车主一贫如洗无力赔偿,**赢了官司却输了钱。为了给女儿讨回公道,**带着老婆儿子走上维权道路。不到半年时间,给女儿治病,加上聘请律师费用,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赔偿无着落,官司如泥牛入海,生活极度陷入困境,一时间流落街头乞讨为生。我了解到**的情况后,第一时间来到**家中,帮助**写了贫困申请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的家庭信息顺利地通过了调查比对,成了精准扶贫户初选对象,但是由于他致贫之后脱贫无门、致富无路的绝望,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我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扶心”励志,克难暨攻坚

扶贫先“扶心”,致富先励志。我不断向**宣传党的**好政策,不断用小康社会美好生活召唤他,鼓舞他。由此激起了他对自己生活前景的渴望,树立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于是趁热打铁,根据**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以及劳动能力,从实际出发,为他确立了养羊脱贫致富项目。帮助他考察了一些养羊专业户后,随即在本村购买了12只基础母羊。但创业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缺少养羊经验,疫病防控不到位,基础母羊成活率低,产羔率也低,效益一直不好,这些难题接踵而来。下半年,正当**感到养羊脱贫致富无望,想撒手不干时,怎样帮助他克服困难,重新拾起创业信心?如何帮他攻克养羊技术难关,让他继续发展好自己的养殖业?这些就成了我新的的研究问题。

一年来,我一直把**脱贫致富的问题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一直为他提供着无私的帮扶。不仅为他购买了许多养殖方面的书籍,还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同他一起学习和研究养殖技术,一起在圈舍内外忙前忙后。一有机会,也会为他代买饲料和药品等。得到了的及时鼓励和大力支持后,**倒下去的心被扶起来了,脱贫的门、致富的路给找准了,从此,**坚定了创业信心,他咬定了青山,以他那种不认输、不服输的倔强性格,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辟了人生的新篇章,踏上了令人叹服的脱贫致富之路。

脱贫致富,越走心越甜

如今,再看**,俨然换了个人一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羊填草加料,打扫圈舍,一忙忙到天黑。晚上起夜时,他也不忘要到羊圈走一走、看一看,观察羊的长势情况、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解决,不留隐患。“功夫不忘初心人”,一年来的磨练,终于让**掌握了羊的哺乳期、育肥期、产羔期的养殖技术,以及圈舍消毒防疫方法。从此,他养的羊很少生病,繁殖的也快,不到一年时间羊群已经壮大到30多只。这为**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奋斗收获幸福,养羊使**走上了一条致富路,年收益达到两万元,**终于成功脱贫致富。真是双脚踏上了致富路,越走心越甜。他乐得逢人便说:“脱贫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致富不能忘党的好干部!”

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自我踏入翟家沟村的那一刻,就被这里淳朴善良的民风所深深的打动。面对那些穷困无奈的村民,那些哀求无门的困难家庭,我们精准扶贫的政策就应该落实在他们身上,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才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初衷和愿景。

在三年的扶贫工作中,我的扶贫故事其实有很多。但所有的故事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让幸福的微笑,写在每个贫困户的脸上。”

【篇二】

自**年3月任拉僧庙镇曙光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褚建利早已习惯了整日的忙忙碌碌。“村民的事无关大小,村民信任我才会找我,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就是我应该做的。”褚建利说,通过与村民们近3年时间的朝夕相处,她早已融入曙光村这个“大家庭”,能够为村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就是她的职责所在。

自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褚建利花大量时间入户走访,第一时间摸清吃透村情,尤其对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摸底,快速熟悉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并寻求正确路径将政策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

“今年55岁的**家有3口人,是因病致贫户,妻子精神4级残疾,女儿20岁。”褚建利指着不远处**的房屋说:“扶贫工作之初,为帮助**一家脱贫,我们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杨跃龙几次登门帮他谋划脱贫项目,**也怀着肯干想富的心情,吃苦耐劳、积极发展产业。”

“**年,我养了30只鸡、2头猪,种了6亩地,随后申请了低保金,并申请了村里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我是**年底摘了贫困户的帽子。虽然我脱了贫,但我还要好好干,不能就靠政府帮忙。”**说。

**年,在帮扶干部杨跃龙和驻村工作队的推荐下,**和女儿在就近在企业上了班,他俩爱岗敬业、认真负责,每月工资能达到3700元。工作之余,父女俩还接受“产业+金融”帮扶的政策,去附近企业打零工,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的妻子王侯女有残疾,褚建利联系残联部门,为她办理了残疾证,低保金每月又提高了100元,她不能从事重体力劳作,**就申请产业试点项目、在家养了18只羊,让妻子在家搞养殖,一年下来,**全家人均收入超3万余元。

**年**有了点积蓄,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又扩建了一间房,重新翻修了凉房,院子也硬化了,家里变得宽敞又明亮。**又为女儿添置了二手电脑,让女儿多学习知识,多掌握技能。

“现在我们家的日子宽裕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这一切都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啊。累点苦点,咱都不怕,国家这么好的政策,让我这心里充满了干劲儿。”**每次讲起总免不了说些感谢感激的话。

**的脱贫故事只是驻村第一书记褚建利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篇三】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场上,察右后**贲红镇**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在**委办派驻工作队和包扶干部精心帮扶下,以真情温暖民心,凭实干践行初心,通过“六帮”举措,集聚战“贫”一线力量,筑强基层堡垒作用,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绿、新风增貌”的思路,积极探索贫困村脱贫致富新路径,一个“山绿、村美、人富”的新农村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蓄势待发。

一帮聚力固本,建设一个基层好班子

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联通“最后一纳米”,关键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好班子,建设好一支基层好队伍。**委办驻村以来,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作为帮扶工作的突破口,成立了脱贫攻坚专项推进组,建立了工作队和村“两委”每周定期联席会商制度。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由工作队牵头组织定期开展“三会一课”“联合主题党日”“每月四日”等活动,示范引领,入户遍访,研究落实日常工作,谋划长远发展,用一言一行带动村两委班子素质整体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驻村工作队五人内部也做了明确分工,将全村委会按居住区域分为五片,每人包联一片,对常住户进行全覆盖服务。由此,实现了驻村干部、包扶干部、镇村干部帮扶全体村民的“双保险”驻村服务模式,用一班人带富一村人。

二帮产业转型,打造一品雪菊专业村

**虽有千亩耕地,但多为葵花、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从长远看缺乏特色产业支撑。面对地下水源紧缺的实际,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深刻认识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传统作物种植结构,有自己的特色。为此,通过学习考察、走访调研,提出了主打“绿色+特色”牌发展思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依托全村海拔相对高、土质无污染的优势,于**年率先在全**开展雪菊种植,不仅填补全**茶产业空白,而且在节水省地、调整产业结构上迈出了可喜一步。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发展,证明该产业切实可行,符合当地村内年轻劳动力外流、老年人居多的现状,每年可带动本村及周边200多户村民创收、增收,户均增收1000至3000元/年。目前,已经构建了以“村党支部(牵头)+合作社(经营)+基地(种植)+公司(销售)+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带贫模式,形成雪菊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主打以“火山雪菊”系列包装为主的品牌,是全**扶贫产业领域最为完整的产业链典型,正在向着打造全**乃至全市带贫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迈进。2020年,**继续按照“一村一品”布局,打造雪菊专业村的方向,着力在“扩规、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求突破,建设百亩示范种植基地和种苗培育基地,并大力推广雪菊庭院经济。该产业做大做强,将带动全镇乃至全**更多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更好发挥在全**特色扶贫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致富。

三帮生态建设,培育一山经济效益林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坐落于全**面积较大的生态基地——脑包图小流域脚下。20年前,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委政府通过京津风沙源项目,采用水土保持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当地农民纷纷义务出工积极参与,实施了脑包图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成为全**生态战略的一个典型缩影。10年前,国家八部委领导在这里实地考察,一致认为脑包图小流域治理工程是一项“土建工程与生态工程”双成功的典型,为农区“增绿创效”拓出了一条新路。**年,水利部、财政部命名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脑包图榜上有名。可喜成效的背后,凝结着察右后**几代造绿人的心血和汗水,不变的是全**上下坚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笃定坚守。如何利用好这片福泽后代的万亩珍贵生态资源,成为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下,引进脑包图生态科技公司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在“增绿、护土、提效”上做文章,对已有千亩苗木进行剪枝嫁接,尝试发展林下种植。目前,村集体可以每年获得3万元的租赁收益,用于贫困户脱贫增收。预计五年内,脑包图生态流域将会建设成一个花果林灌植物经济生态园,成为全**采摘观光、休闲避暑、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多功能乡村生态旅游之地,形成“北有火山群、南有脑包图”并驾媲美的独特风景,也将会给当地村民带来更大的民生实惠。

四帮土地流转,开辟一条增收新渠道

**地处偏远,缺水少雨。面对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因势利导,抓住上级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向设施农业要效益。**年,动员能人大户对全村4000亩旱地改造为滴灌,开启了全村发展设施农业的节水灌溉“新时代”。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可得200元的收益,基地务工,每年可得2000多元劳务所得,家门口有了就业岗。2020年,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坑塄村1000亩水地实施“圈改滴”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在产业发展上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方向,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仅要调整种植结构,瞄准市场种田,更要走精细化和特色化之路。为此,积极动员党员干部、种植大户带头先行,减少马铃薯、葵花等耗水传统作物,扩种藜麦、粟类作物,逐步形成多品种经营、多产业互补,以适应当下人们对健康绿色饮食需求,提高抗风险能力。

五帮社会治理,树立一方乡村新风尚

驻村工作队注重工作方式方法上的运用,从进入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以来,就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同抓共促,大力倡导推动志智“双扶”活动。通过建载体、搭平台,提振基层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讲政策、讲科技、讲文明”,让贫困人口增强自信心;
通过“文化下乡、卫生下乡、法制宣传”,让贫困人口充满自强力;
通过“自愿服务、身边好人、致富能人”,让贫困人口看到好日子。通过组建文艺小分队,推动妇联组织建设,开展“学扭秧歌、跳广场舞、唱红歌”系列活动,让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
通过“乡村夜校”等活动,组织开展有奖知识问答、最美家庭等“知恩感恩”教育活动,以选树弘扬“脱贫典型”,传播正能量;
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村里酗酒闹事的没了,靠墙跟、说闲话的少了,相反而来的是勤劳致富的劲头更足了,邻里和睦、热心公益的举动更多了,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和知晓率位居全**前列。

六帮服务群众,办好一批民生暖心事

实打实干事才是硬道理。驻村工作队一方面用心用情去做群众工作,真心实意和村民交朋友、攀亲戚,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多方争取支持,办实事、办好事,当好群众“贴心人”。针对坑塄村自来水未通水、村民四处挑水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与水利、电力、施工队等沟通协调,搁置多年的吃水问题得以解决,30多户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排查发现80多岁的五保户王珍屋内漏雨严重的情况,帮老人搬迁到村委会新建的安全住房里。发现幸福院房屋年久失修漏雨问题时,赶忙向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幸福院几十户房屋全部得以修缮。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工作队的同志们与村干部群众投入抗疫一线,并肩作战,统筹调度、摸排宣传、组织动员、应急值守、分析研判、后勤保障……守护着整个村庄的安康。工作队组织全体包扶干部常态化开展“三个一”爱心帮扶活动(入户解决一批,自愿捐赠一批,代办服务一批)和“五个一”暖心帮扶活动倡议(开展自查互查、问需访谈、环境清洁、典型评选、政策宣讲)。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和现实问题,有力有序推动危旧土房清零、菜单产业奖补、土地确权、换届选举等重点工作。面对所属自然村“居坡临沟”“户少人老”以及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偏差的实际,通过小村并大村,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方面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就近打工”增加收入,一方面对老弱病残人员进行社会保障兜底,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他们和村两委一道密切协作,把“产业扶贫、资产收益、金融撬动”各项扶贫举措融入贫困人口的脱贫路径,在脱贫路径中助推贫困人口致富奔小康。

**从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小山村,发展为如今荣登全**“光荣榜”的特色产业村,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是察右后**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基层缩影,其背后折射的是全**各级力量倾心投入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各级干部沉下身子,用心用情,下足绣花功夫,聚焦精准二字,帮在点子上,扶在根子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