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体会:英语学习圣杯】

  1、

  这几天一直想写这个题目,终于下笔。促使我一定要写出来的导火索,是一个朋友的短信。

  短信是这样的——孩子在做老师留的作业:读单词,读句子时,消极怠工,反复多次都无法指读,别的孩子都能做到,他怎么就做不到呢!夫妻二人轮番上阵,用尽威逼利诱,都铩羽而归,气急败坏到想动武。

  今天,见此情景,我不禁深为孩子委屈想替孩子呐喊,但是当年自己不也一样为了让孩子显得“正常”,而大张旗鼓地必须让他读出来,念出来吗?

  那时候孩子大概四五岁,被各种奇谈怪论毒害一直故意不给他识字的我,也感觉“时不我待”。于是买来看起来很传奇的“直映识字”书,第一本基本上都是象形字,每个字都变成了一幅画,孩子感兴趣,学得还算顺利;但是第二册形声字占多半,学起来力不从心,再加上我望子成龙心切,让他跟着我读配套课文。读好几遍,还是不会自己读,他因为畏难所以反抗,我则觉得这么简单都不会还有资格发脾气!

  每次结局都是:他泪流满面捶着脑袋,我火冒三丈握着拳头。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时,只能把“忏悔”二字贴在额头,向当年的孩子道歉。

  不能真正掌握孩子学习的规律,不能按照规律智慧地引导孩子,却只会大呼小叫,只会脑中怀疑眼前这娃是不是亲生的不然怎么这么笨,有时候甚至把“你怎么这么笨”白痴老师才使用的句子,不留神地冲口而出……

  真想冲到那个时候的自己面前,给自己几巴掌。

  我想给每个父母一个忠告:你可以对孩子的品质(撒谎、顶撞等)发怒,可以因为孩子的坏习惯(乱扔东西,赖床等)给他一顿,但是绝对绝对不应该因为孩子学习效率低学不会等情况而发火。因为那不是他成心的,他也是迫不得已。

  对孩子迫不得已的情况发脾气,不仅无用,反而大大有害。只会增大孩子对学习的畏惧厌烦,只会削弱孩子对知识的向往与学习的毅力。

  每个孩子天生向善向上。

  他当然想过目不忘,巴拉巴拉一口气达到你要求的标准,然后欣赏着你的如花笑脸,索要到自己希望的礼物和奖励。

  但是当他真做不到的时候,那真是最深的无奈。

  2、

  不是说要说英语学习方法吗,怎么先说一堆孩子的事儿?

  别烦。

  为了达到震撼的目的,我还要说说自己学英语的那些破事儿。

  话说当年,初中第一次接触到英语,非常好奇,非常喜欢。可是应试教育下的我们只被给了背单词和做题的机会,听英语课文仅限于课堂上老师那发音并不太标准的朗读。

  记得一次暑假,身为英语老师的小姨觉得我英语太烂,得好好给我补补课。上了一课后(大致也是语法之类),就让我回家背单词。回到家,看着那一大堆无聊到死的单词,我故意让自己视而不见,眼见小姨检验我背单词效果的dead line就要到来,我反而更加坦然地把英语书扔到一边,以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大无畏精神迎来最后的暴风骤雨。但我坦然接受,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从初中到高中一说到学英语,就是背一大堆单词,大量的听力题,选择题,阅读理解题……此时已经被英语恶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就这么稀里糊涂来到大学,已经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碰英语。

  但是到了考四六级和考研时,学校附近的英语教辅书店里还是找到了我缴械投降的身影,大堆资料,大量做题。每天早上一大早起床随便应付一下早餐,就坐在阶梯教室外面的楼梯上玩命背单词背课文(读音都不对怎么不多听呢?傻不傻啊!)忍着恶心去学习的感觉,给我的唯一好处是极大帮我增强毅力。

  最终靠着这种毅力,四六级过了,考研也过了。

  终于再也不用学英语!!!

  然而英语并没有因为我对它的嫌弃和厌恶离我而去。

  读研时一次丢脸的经历让我至今难忘。当时对英语早已绝望,怀着“我能来上课就已经很不错”的心态出现在教室里,听力老师是个女老师,偏偏较真,非要我回答问题,我根本就在读小说好不好,当然回答不上来。她又叫一个得意门生回答,英语溜溜的。这已经让我非常尴尬。没想到她上演“欲将剩勇追穷寇”的戏码,说:“你看看你英语这么差,还不好好学习!这个月必须每周给她(那个得意门生)买英语周报。必须啊!”或许她自以为这是一种激励学生学习的好方法?WTF!

  我再也没去上她的课。一次去同学宿舍遇到那个女孩,两个人都讪讪的,只能装作不认识。

  后来一个朋友聊天时说到给中学生做英语家教如何如何。我很好奇,中文专业怎么教中学生英语。她坦言新概念英语前三册倒背如流。当时的我也有心一试。但是一次跟她一起遇到几个老外问路,她张口结舌不知所措。我这才知道,背新概念只能应付考试。

  当时还有一个大学校友在学疯狂英语,他非常投入,每天都带着卡片,大声朗读。我们都嘻嘻哈哈笑他有病。他脾气超好,从来不跟我们计较。这么多年过去,好像也没听说他英语真正突破。后来在网上也看到大量疯狂英语的失败案例。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英语过专八的师姐,作为中文系的学生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但当导师带来国外研究专家,她发言时,我才知道原来专八也不过尔尔。口语表达、听力反应并不能让人信服。

  对英语的厌恶与日俱增之时,一个高中好友来到我身边,一起逛街、泡健身房之余,她一直在学GMAT和GRE。每次看到她捧着厚厚的书做题,我都深深同情她。最后她成功实现梦想,申请到加拿大读研,和男友双宿双飞去大洋彼岸,至今还在那里幸福生活。

  这,是我身边唯一英语学习成功的范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BTW,她获得英语突破是在到加拿大以后。

  英语之于我的一次较大滑铁卢是读研毕业时的博士考试。当时工作已定,但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简单复习下去考试,没想到专业课成绩不错,最终却败给英语。如果那次英语能考过,其实也就差几分,我的人生轨迹一定会大大不同。

  毕业后深陷工作的繁琐和劳累。

  和朋友聊后,觉得应该以英语为突破口,于是又开始背诵新概念,背单词。又开始刷题。到现在还有同事时常拿我背新概念的事儿打趣。

  但是工作之余的学习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有孩子之后,更是无暇他顾。

  有段时间认识一个网友,她是钢琴专业的,英语特别好,她推荐我听写VOA,现在才知道是钟教授的逆向英语学习法。那段时间真的刻苦。做着全世界老师中最苦最累没有之一的班主任,带着孩子,肚子里还有二宝,只要没事儿就塞着耳机听完全不感兴趣的VOA,弯着腰默写……有一次,带着大宝去画室学画,自己坐在隔壁教室边听边读边默写,打扰到外面上课的老师都不自知。然并卵……没有意思没有收获的事情,“对自己够狠”如我,仍然无法坚持到底。

  也曾经决心去报价格昂贵的华尔街,试着赌一把,逼自己一下。但后来事实证明我捂紧钱包是英明的,几个一起报名的同事,几乎都是踌躇满志走进去,灰头土脸走出来。英语没学好,可惜学费,浪费青春。也有传说中的成功,带我们一起报名的同事说,她的表兄辞职学英语两年实现突破,已经申请国外名校,远走高飞。

  但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全都在向我宣告:英语就是这么难!不是你努力就能掌握的。你可以考很好看的分数,可以拿到那个级那个级的证书,但是听说流畅,好像永远都是传说。

  3、

  回顾那些厌烦英语又总被英语勾搭的日子,可怜那个方法不对还在玩命傻学的自己,更怜悯那个学无所成,却总怪罪自己“缺少毅力”把一切失败原因都归结在自己身上的那个我。

  如今发现,学英语不应该用“学”这个字,而应该用“习得”。

  对啊,中文我们学了吗?没有学。而是习得了中文。通过浸泡在中文的环境中获得说中文的能力。

  一样的语言,当然不应该是说话前先在脑中说一遍,再翻译出来。而应该是潜意识内的冲口而出。这才是真的掌握一门语言。

  研读“漏屋”的英语学习理论,再看自己带孩子走的这条通过动画片学英语的道路,再加上对《人人都能用英语》中论证的“过了所谓英语敏感期的成人一样可以学好英语”结论深信不疑,更被一个仅仅初中毕业的保安贾晨飞辞职两年实现英语突破激励着。

  我决定,这次,用正确的方法学英语,不,习得英语。

  这次,没有任何考试压力,没有任何证书诱惑,只因为那种“我想并一定能掌握一门外语”的决心而已。

  想仔细研究的可以去读一读漏屋的理论和贾晨飞的帖子。不想麻烦自己去读的就简单粗暴按干货干活。

  干货:大量有意义语言的输入——说白了就是听大量的能够理解的英语。反复输入。

  小孩子篇:找喜欢的动画,打印字幕,跟读模仿,由易到难,反复重复,大量听,跟读。(不要再因为孩子某篇文或某些单词读不出,学不会而大光其火了!重复到位,自然就有了记忆。)

  大人篇:找喜欢的美剧(这个简直是福利啊。喜欢的美剧太多了!目前在学习《摩登家庭》,有需要音频和视频的在后台给我留言,我发你链接。)打印字幕,大量听,模仿。(不要再因为没有坚持下来而责怪自己是天生的loser了!认真使用好你喜欢的美剧,你不可能坚持不下来。选择喜欢的,自然就能坚持。)

  两千小时的可理解输入后,我们再相见!

  4、

  应试教育有它的优势,我们不可否认。

  但是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那个学习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之素质教育)之间折中?

  比如英语,能否做到既能够真的掌握一门语言,又能在考试时大显身手?其实想一想并不是遥不可及,如果你能流畅跟外国人交流,能够读外国著作,能够写出自己的感想,那不就等于是中国人参加中文四六级考试吗?你还怕吗?简直游刃有余好不好。

  比如语文,能否做到不用疯狂刷题,既能真正腹有诗书,又能考试时气自华地考出好成绩?

  比如数学,能否做到既能对其兴趣盎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思维不囿于考试,又能在考试时左右逢源,数思泉涌。

  比如……

  有吗?这样的方法。

  有!

  语文,诵读经典,具备能力与兴趣后同时广泛阅读,养成阅读好习惯,就能做到。

  英语,两千小时可理解性输入,先听说后读写,就能做到。

  但是在真正显示成果之前,不可以总是考察,考试。

  就像是酿酒,需要时间和耐心。如果不停考试,不断想揭开盖子看一看酿到哪种程度了,只会导致最终选择放弃。因为中途揭开盖子往往效果不佳,导致后续学习信心不足。如此而已。

  突围应试教育,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尝试?

  姑且试之。

  • 推荐阅读:小学作文教育心得数学课堂的教育心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语文作文教育心得教育心得:不要为小事情哭泣教育心得: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教育心得:读书如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