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高等教育也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再也不是以前的“天之娇子”,大学生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加上近五、六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145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611万人,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然而,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在裁员或不进新人。这一增一减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引起了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央、地方纷纷出台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有拓宽渠道保就业、发放创业贷款和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等。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就提高了1倍,这是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然而,由于高校扩招速度过快,产生了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严重的市场容量不足,社会不能及时的相应的提供工作岗位,导致僧多粥少,毕业生“待业”。可见,国内宏观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2、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市场相脱节。
近几年,高校教育改革从整体上看落后于经济改革,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教育体制仍然是灌输教育加应试教育,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学科雷同,缺乏特色。因而,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尚未完全摆脱“精英化教育”的模式,培养目标偏高,大学教育内容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明显看出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管理方式等与市场相脱节,这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使大学的学校出口和社会入口对接不通畅,以致发生梗阻。
3、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有偏差,就业准备不充分,缺乏创业激情和到艰苦环境去磨练的勇气。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观、就业观上尚存在着盲目从众、期望过高、心理偏差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不成熟也影响了自身就业。首先,一些大学生还受旧择业观的束缚,许多学生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昔日“天之骄子”的影子在他们头脑中挥之不去,对自身竞争力和自身专业盲目估价,人为地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其次,有些学生择业时的态度相当现实,功利色彩过浓。把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环境作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只重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发展。很多大学生的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把对薪酬、发展空间、就业的区域、岗位的稳定性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已经连续多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较少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再加上用人单位往往强调工作经验,注重实际技能,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这使大学生只能从最基层甚至从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专业干起。由于不能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导致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4、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
高校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及中东部地区,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及西部地区培养人才较少,且由于地理和社会观念差异,大城市、中东部的高校毕业生又不愿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人才都涌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人才就业拥挤现象。
三、大学生职业指导对策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他们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竞争力、较大的发展潜力、有不同的学历专业、缺少就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就业预期非理性化。针对他们的特征和当前就业困难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指导对策:
1、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已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宜安排在大一、大二时期,那么学生在就业前还有时间为自已充电和作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了自已,才能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知道自已的长处和不足在哪里,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做到有的放矢,一步步实现目标。其次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让学生认识社会职业的种类、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资格与就业准人以及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懂得按照人职匹配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普及每一位大学生而不能仅是作为高校公选课开设,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要在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对就业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通过举办就业形势讲座、求职经验交流、与用人单位合作举办宣讲会等形式,端正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应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对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高质量就业,对目前就业困难的学生鼓励到基层、中小型企业和就业竞争较弱的偏远地区就业,对有创业条件的学生鼓励自主创业等。学生有了正确的就业观,就不会出现大批“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3、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急躁焦虑、缺乏自信、临降法场、患得患失等各种心理障碍,影响他们顺利就业,因此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强择业的心理指导,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心理的承受力,特别是家庭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还可以适当提供经济上的援助,维护学生的安全和保持高校的稳定。
4、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教育学生要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教育指导学生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做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大学生不仅是就业者,而且可以成为职业领域拓展和新职业创造的缔造者,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职业领域。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择业,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5、开展就业技巧培训。
就业技巧的培训是帮助学生了解求职途径、招聘程序、简历制作和面试礼仪等一些常识,能使其在求职应试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而不至于临阵胆怯。除了从理论上指导以外还可以通过模拟面试等实际体验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另外,针对不同的求职群体要进行分类指导,如对考研的学生应进行升学指导,对考公务员的学生应进行公务员应试指导,对想出国深造的进行出国留学指导,对自主创业的应进行创业指导等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当然,求职过程中主要是看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就业技巧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要想成功就业主要还需要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6、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就业问题虽然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但作为人力资源市场工作者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主动地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与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对口培养人才、建立就业信息网站、联系用人单位举行招聘会、与人才需求较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发动全社会一起帮助毕业生,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