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及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我讲3个方面问题。
一、关于上半年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两场硬仗”一起打、“两个责任”一起扛、“两大胜利”一起夺,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大力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攻坚行动,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社会局势平稳有序,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多项工作在全省保持先进位次。
尤为难得的是,我们经受了疫情汛情的大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旱涝急转的特大汛情,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沉着应战,用20多天时间控制住疫情蔓延,是全省最早实现住院患者“清零”的市之一,疫情防控取得了重要战略性成果,复工复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防汛救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市没有发生一起人员死亡事件,滁河、淮河干堤等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受到损毁,所有水库没有发生险情,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
尤为可喜的是,我们取得了奋力争先的好成绩。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3.7亿元、财政收入198亿元,均居全省第三。特别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跑全省,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财政收入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负增长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均居全省第1位。
尤为自豪的是,我们激发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面对大战大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全市9000多个党组织、20.6万余名党员干部投身“疫”线,涌现出王晓东、李虎成、陈长山、芮晓燕等一批先进典型;
各级党组织闻“汛”而动,组建2000多支党员先锋队、突击队、服务队奋战在防汛救灾前沿,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队员等“火速集结”,筑起一道道守护生命的“红色堤坝”。
尤为宝贵的是,我们锤炼了干事创业的硬作风。通过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经过抗疫、抗洪两场硬仗考验和“两重”攻坚比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信念更加坚定,攻坚克难的作风和能力更加过硬,敢打大仗、硬仗、胜仗的斗志更加高昂,干部干净干事、群众群策群力的氛围更加浓厚。
具体表现在:
(一)守住了“保”的底线。在保居民就业上,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近300场,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4.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在保基本民生上,上半年民生支出194.9亿元、占财政支出85%,33项民生工程资金拨付率超9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3.6%、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在保市场主体上,深入实施“稳主体、增主体、扶主体”三大行动,上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19.4亿元、招工6.2万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7万户、总数达32.8万户。在保粮食能源安全上,夏粮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完成2019年度104万亩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连续两年获省政府激励表彰。能源供给保障有力,煤电油气等供应稳定。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制定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健康食品、硅基新材料等11个产业链升级施工图,引导支柱产业补链延链固链,上半年,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70%。在保基层运转上,合理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强化直达资金动态监控,提升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上半年市级财政下达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资金12.6亿元。
(二)夯实了“稳”的基础。实体经济稳中向好。出台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17条”,深入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上半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4户,总数达1720户、居全省第3位;
新增战新企业39家,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2.3%,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稻虾共作”面积发展到84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1012个,均居全省第2位;
全国首个功能农业创新创业基地落户南谯高教科创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居全省第4位。三次产业结构比更趋合理。项目建设稳中发力。坚持开展月调度月开工月跑省、双月企业家座谈、一季度一观摩等活动,全力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谋划推进重点项目1376个、总投资超万亿元。上半年,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6次,项目总数267个、总投资1299亿元,均居全省第1位;
上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501个、申请投资461亿元,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3位;
发行专项债120亿元,居全省第2位;
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3个、同比增长4.8%。福斯特光伏胶膜、英发太阳能电池片、南玻太阳能面板、光智光学等一大批项目正式开工;
晶科能源一期、隆基乐叶二期等一批高质量项目顺利投产。金融外贸消费稳中有升。与6家银行签订了3300亿元的金融合作协议。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22%,居全省第3位、第2位;
人民币存贷款增速16.6%,居全省第1位。今年以来,2家企业通过上市审核。获批全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市。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6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家,上半年实现外商直接投资8.9亿美元、外贸进出口16亿美元,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5位。市场新业态加快培育,上半年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9.1%。
(三)厚植了“进”的动能。三大攻坚战有力推进。紧盯“354+n”问题整改,扎实开展“抗补促”专项行动,精心组织季度攻势,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成效考核反馈及查摆问题整改全部完成;
落实“五防”举措,在疫情影响“四个清零”的基础上,实现“三保障一安全”所有问题动态清零;
年度计划实施的341个扶贫项目全部开工;
新增扶贫小额信贷1.8亿元、居全省第1位。认真抓好“23+80+n”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上半年,pm2.5、pm10分别下降29.6%、24.3%,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8.9%、居全省第2位。强力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扎实推进平安滁州建设,我市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建设先进市。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共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118个;
统筹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维稳等工作,各领域风险总体可控。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全市93.7%的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来安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推广,国有林场改革通过国家验收;
在全省率先启用“农民工权益保障监管系统”;
获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市,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市政务云平台计算、存储能力全省第一,一网通办率100%,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市县全覆盖。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
新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06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2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完成规划初步成果,均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开发主体;
苏滁高新区扩区工作取得进展。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全线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合新高铁、宁淮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乡村振兴加快推进,2020年度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开工率达80%,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5个,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8%。
(四)强化了“严”的基调。政治建设从严从实。坚持“四个对标”,强化理论武装,上半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交流研讨7次。认真落实党委党组意态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意态领域持续向上向好。扎实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高质量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切实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建设从严从实。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着力抓好党支部工作条例和基层选举工作条例等培训落实。推进村企联建三年行动,新一轮结对400个村企,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得到中组部及省委肯定。实施城市党建领航计划,完成街道体制改革,开展机关党建质量提升年、国企党建责任弱化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提升各领域党建质量。树牢“重品行、重业绩、重适配”选人用人导向,开展疫情防控一线专项考察,提拔重用晋升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一线优秀干部124人,组织40名优秀干部“双挂双任”,将表现优秀的村(社区)干部纳入事业单位“预聘人选”特色做法在全国受到好评。作风纪律建设从严从实。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半年,全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7个、处理194人;
发文、会议、督查检查考核分别下降45.4%、38.8%、12.5%;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521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61人,移送检察机关22人。巡察覆盖率达84.5%。
市委常委会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开展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禁止非法猎捕、交易和滥食野生动物的决定》;
支持市政协深化乡镇(街道)政协召集人制度改革,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滁州探索实践在《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刊登。特别是全市“两重”行动大会后,市人大、市政协迅速响应、成立专班、精准帮扶,有力推动攻坚行动开展。支持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受疫情冲击的生产活动和经济社会循环尚未完全修复,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部分外贸企业出口缩减;
项目推进还不平衡,牵动性强的大项目还不够多,一些制约项目实施的问题有待破解;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这次防疫、防汛暴露出我市公共卫生、水利设施、应急处突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基层减负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未完全杜绝,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等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下半年主要任务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8月4日,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及省委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大势,抢抓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把疫情耽误的进度夺回来、把汛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两重”攻坚行动,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方面:
(一)更加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要紧盯防控重点。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密切关注疫情传播新途径、新风险,突出抓好社区、学校、企业等重点部位和农贸市场、宾馆饭店、餐饮娱乐、商贸流通等场所及物流等环节防控工作。用好“大数据+网格化”,加强对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滁返滁人员跟踪监测。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管理和医疗卫生物资储备,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守牢“最后一道防线”。要健全长效机制。及时总结固化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防控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落实重点场所扫码、测温、消杀等措施,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及早做好秋冬季可能出现疫情的应对准备,完善防控预案,防患于未然。要补齐短板弱项。既从解决紧迫问题入手,又从制度层面谋划安排,加快构建重大传染病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二)更实举措落实“六稳”“六保”要求。要千方百计保企业、激活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力争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50家。要细化落实纾困惠企政策。全面梳理中央及省减税降费、减租减息、援企稳岗等各项政策,狠抓执行落实,确保该免的免到位、该减的减到位、该降的降到位。对中央直达资金,市县要严格用好,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强化帮扶帮办举措。持续巩固拓展“四送一服”成果,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一企一策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断供、租金税费、用工及社保等实际困难,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发展壮大。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着力提升服务效能。持续优化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在接链、促需、护企上下功夫,倾心倾力服务企业和企业家,深入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要聚焦重点抓项目、稳投资。深入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攻坚行动,认真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机制,抢抓国家稳投资政策机遇,聚焦“两新一重”建设,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以“十大”重点项目为抓手,持续扩大有效投入,确保下半年争取资金份额占全省1/10以上,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200个、新开工200个、新竣工150个以上,确保50亿、百亿级重大项目招引再有突破。要扩大新基建投资。抓紧抓实新型智慧城市、5g基站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建成5g基站2000个以上。全力推进关联性产业项目建设,坚持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一体谋划、协同推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要扩大新型城镇化投资。聚焦城建领域的短板和弱项,从群众需求、创城需要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抢抓国家及省有关政策机遇,新增一批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公共设施项目,不断优化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要扩大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设投资。加快滁宁城际铁路以及滁天、来六、明巢、滁西环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合宁高铁、合新高铁、宁淮铁路、大唐电厂和中海油天然气管线开工建设。围绕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节水和供水、水生态修复等,结合这两年抗旱防汛暴露的问题,谋划实施一批防灾减灾补短板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要危中见机强链条、增动能。这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将可能是一次重构,既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也带来了不容错失的机遇。要更加注重贯通“创新链”。持续完善“1+4+n”科技创新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架构和政策体系。以十大科创平台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扎实推进高新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实现各园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全覆盖。要更加注重健全“转化链”。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支持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深度服务市内企业,加快推进滁州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支持外地高校院所在滁建设科教载体、引进成果、孵化项目,今年力争引进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0项以上、技术转移机构或产业研究院3家以上。要更加注重培育“产业链”。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新型化工、健康食品、新能源等产业已初具规模,是我市优势所在、潜力所在,要围绕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开展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加快打造超千亿的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新产业+新基建”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战新产业集群、省市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更加注重构建“双循环”。“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促消费、扩内需,鼓励发展“直播带货”“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快递进村”,规范有序发展“地摊经济”“夜市经济”。积极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帮助企业保订单、保市场、保份额,鼓励企业出口转内销,促进内外需良性循环、协同发展。组织企业参加网上展会和第三届进博会,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合作论坛及“六百”企业对接活动,广泛开展展会招商、线上招商,全力稳外贸稳外资。
(三)更大力度推进攻坚任务。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抗补促”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力打好秋冬攻势,紧盯剩余1370户3555名贫困人口减贫任务,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标准,因户因人精准帮扶,确保未脱贫人口顺利脱贫。认真落实《关于着力解决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意见》,强化帮扶措施,坚决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强力推进就业扶贫,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双基”建设,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普查各环节工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聚力抓整改。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持续抓好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反馈等各类问题整改。要聚力抓攻坚。一体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确保完成pm2.5年控任务;
深入推进“坚守断面保碧水”攻坚行动,确保7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夯实13个新增考核断面达标基础;
持续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加强土壤重点企业监管和污染状况调查,高质量完成问题整改。要聚力抓创建。全面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建设,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推广滁河跨省水质生态补偿经验,高质量率先完成禁捕退捕目标任务。加快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努力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深入贯彻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及时对我市方案体系进行修订并抓好落实。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加大各类风险排查、监测、处置力度,尤其要密切关注因疫情、汛情暴露和衍生的内外风险,严防社会领域风险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坚决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深入开展“六清”行动,紧盯线索核查、案件办理、“打伞破网”和“打财断血”等工作,对群众反复举报的线索组织复查复核,推动存量案件快侦、快诉、快判,对“有黑无伞”“黑大伞小”案件全面回溯核查,对涉案财物“一案一专班”、逐案“回头看”,加大甄别、审查和审判执行等工作。着眼长效常治,推动10个重点领域和15个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强化“三书一函”跟踪问效,开展市委专项巡察,督促落实行业监管责任,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健康发展。坚决实现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要对照标准抓达标。对照测评体系和评审标准,紧盯网上申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关键环节,挂牌作战、对标达标,确保不漏项、少丢分、得高分。要聚焦短板抓整改。“国字号”城市品牌创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市创建工作加分不多、失分较多的主要短板,要进一步聚焦聚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围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工作,主动对接、加强调度,争取测评前扛牌夺牌。要围绕特色抓创新。坚持和运用好这两年创城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巩固拓展“党建带群建、合力促创建”等成果,不断探索创新,深入挖掘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度。要紧扣主体抓提升。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把创建的落脚点放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上,突出全民共建、全民共治、全民共享,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要紧盯责任抓落实。创建测评在即,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全面进入临战状态,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靠前、率先垂范,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各级党员、干部要主动作为,方方面面要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创建合力,确保一举夺牌、首创必胜。
(四)更快步伐深化改革开放。要紧扣高质量抓改革。坚持“抓小岗促全市”,推深做实133项年度改革任务,持续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多争试点、多创品牌。农村综改要突出抓好“一大一小一特色”,全力争创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综合医改要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市域医联体建设,推进医保“一示范三试点”工作,推动“智医助理”全覆盖。“放管服”改革要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探索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城市大脑”“智慧政务”建设。要围绕落实“六稳”“六保”,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科技成果转化、稳定就业、促进消费等领域,大胆改革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激发后劲、增添动能。要紧盯一体化促开放。认真落实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抓实国家《规划纲要》59个涉滁事项,全面提速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苏滁高新区扩区工作,力促滁宁城铁南京段、黑扎营大桥、池杉湖路桥、中李大桥、南浦一级公路等一批互联互通项目早日开工、汊河大桥早日通车,取得标杆性进度、示范化成果。
(五)更有温度保障改善民生。要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在密切关注雨情水情、严密防范可能出现的台风对防汛带来影响的同时,按照“四启动一建设”要求,加快水毁设施修复、受灾农民和农业经营大户帮扶服务等灾后重建工作;
加快损毁房屋修缮,解决好洪灾导致的“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尤其是贫困户收入;
全面精准摸清灾害损失,完善减灾安排,更好保障受灾群众利益。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切实抓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尤其要抢抓农时恢复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农业受灾损失。要着力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加快推进“十大示范村镇”建设,积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高标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要切实促进就业稳定。认真落实省“四进一促”专项行动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持续抓好就业补贴、社保降费、失业保险等政策落实,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贫困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加大灵活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持续深化“政府+市场”帮招模式,认真落实各项惠企措施,切实保障企业用工。要兜牢社会保障底线。全力以赴做好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和民生兜底工作,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帮扶范围,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绝不让一名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要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公办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公办学位供给。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承办好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15项健康行动,加快“健康滁州”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养老发展,不断扩大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覆盖面。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滁州、法治滁州建设,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达标创建,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加快综治信息化建设。巩固深化“三转”行动,强力推进“四下基层”“四最”试点,着力解决好问题楼盘、信访积案等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六)更高质量谋划“十四五”发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及省要求,切实做好我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编制工作。要突出重点、谋深项目。把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中之重,努力为发展争取更大空间。把项目谋划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上级政策投向、市场投资意向和自身发展方向,精准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进入国家和省规划。要集思广益、开门规划。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我市“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要及时与国家部委、省直有关单位沟通对接,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南京、合肥等毗邻城市相关规划协调协同。要严明责任、合力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必须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市直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要切实扛起责任,全力支持、积极参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市发改委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对上做好衔接,对下加强指导。各地要找准自身定位,提出更多契合本地实际的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努力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三、关于全面从严治党
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为“夺胜利”“保收官”提供坚强保证。
(一)聚焦政治建设,践行“两个维护”。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组织和学习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建立和落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持用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锤炼定力、规范言行,持续放大政治监督谈话综合效应,推动各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砥砺党性、纯净风气,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做强主题宣传、正面宣传,讲好滁州故事,着力营造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浓厚氛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完善舆情发现和处置机制,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二)聚焦基层基础,建强战斗堡垒。全面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深化星级支部创建,推进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互融互促,完成“村企联建”年度目标任务,继续深化、不断完善、适时推开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开展“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创建行动。实施“红色汇治”工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统筹推进机关、学校、国企、非公、公立医院等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体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三)聚焦选人用人,激励实干担当。认真贯彻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五年规划及省委实施意见,持续优化领导班子功能结构。开展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专题调研,建立换届人选储备库。坚持好干部标准,注重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脱贫攻坚、“两重”行动等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真正把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加大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力度,建立导师帮带机制,强化跟踪培养。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以正向激励提振干部精气神,以容错纠错保护干部积极性,以目标导向倒逼干部勇作为,大力营造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实施“六个一批”行动计划,围绕人才政策、平台、项目等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积极开放我市研发、双创、一站式服务三类平台,促进人才资源共享,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招引全国乃至全球优秀人才。
(四)聚焦正风肃纪,营造良好生态。巩固拓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成果,推深做实“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要求,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纳入巡察督查、干部考察考核、民主生活会、年度述职等内容,真正让各级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持续构建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紧盯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关键少数、重要节点,强化巡察监督,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信访件“三清三度”专项行动,从严查处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向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市委常委会作为全市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带头讲忠诚、勇担当、善作为,带头守纪律、严作风、重廉洁,切实把滁州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同时,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立法,提高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实效,依法作出决定决议。加强民法典贯彻实施,抓好香港国安法宣传;
加强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市政协深化召集人制度和“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两项改革,深度推进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有效融合,做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下半篇文章”;
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政法工作条例》,深入推进政法领域改革,集中开展政法队伍政治轮训、整治督察;
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支持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自觉服从服务全市工作大局,不断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加强党管武装,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深化民兵调整改革,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走深走实,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同志们,夺取“双胜利”、实现“双收官”,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勇争一流的姿态、勇当先锋的气魄、勇往直前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