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理念 夯实发展基础
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县现在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在教育上更新观念、转变思维,要切实培养一批拥有“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腾飞。
当前素质教育相对前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应试教育遗留下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固有的“标准”模式、学生缺乏应用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形成了模仿型的“中国制造”、中低端产业密集、劳力型产业密集的产业格局,而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创造”,无法实现知识的社会经济生产力。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基础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善于应用、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树立应用教育模式,构建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体系
应用教育是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在生活实践中促进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领域,掌握课堂之外的相关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类的进步,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也是为了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知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的教育仍旧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更多的课堂教学是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文字性的题目,交由学生来作答,而忽视了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将更多可活学活用知识的机会白白浪费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答题头头是道,但是在生活中遇到题目中的问题时不善于思考和解答处理,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脱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建立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主动思考的习惯,甚至可以增加实物教学和室外教学,设计具体的实际性问题,让学生们抛开枯燥的文字性题目,参与到具体问题的分析解答中,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涉及课堂知识的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并在家庭中和学校内进行讨论,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提出各自的见解和应用课堂知识的办法,并进行比对,查找自身应用知识的局限性,拓展自身知识框架,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和融会贯通。我们的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生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让那些即使进一步深造拟从事高智商职业的学生也具备必备的生存生活技能、掌握对实际问题处理的能力,因此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家庭,鼓励或组织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高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创新教育模式,逐步构建“中国创造”的基石
现在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考试仍旧是核实学生价值的基础,“升学率”和“本科上线率”仍是地方教育的关键考核指标,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毕业后的“实际就业率”,这些问题的存在形成了现在的“标准”模式,即为了应试、为了升学,逐步的培养标准的作答格式、牢记标准答案、形成标准的解决应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严重的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拓展,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模仿型和破解型“中国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创新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切实推动现实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首先,我们应调整政府对教育业绩的考评标准,逐步推动社会树立对教育新的评判标准。政府的引导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升学率”、“本科上线率”等等的提法都是政府考核当年教育系统业绩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对学校好坏的评判。现实社会中,我们评判一个地方教育的成功与否应从历史和现实的不同角度,重点考虑这个地方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多少可用之才,他们为社会经济创造了多少价值,带动了多少人就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多少贡献,而更不应仅从当前几年中这个学校送出了多少高材生来评判,毕竟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是“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业。例如清华、北大之所以成为名校,并不仅是因为他们一年、两年甚至五年出了几个高材生,而在于他们建立了培养人才的科学机制和学以致用的良好氛围,他们在建校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对社会对经济发展能起推动作用的人才。
其次,我们应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势利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上课时让学生主动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等等,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创新的火花。
再次,要求同存异,提升创新思维的层次。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不同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一言定乾坤”,更不能形成标准的答案或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和了解知识,并拥有向权威挑战的质疑精神,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破除“思维定势”,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框架,发展自己健康的个性思维,才有利于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才能促进经济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