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基层文化建设的条件和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和变化越来越快,基层文化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针对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出发,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应着重把握六个方面。
确立三种理念
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建设,理念创新是前提。各级领导干部应深刻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基层文化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发展理念。一是确立统筹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统筹发展的理念,首先是指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必须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不仅仅是实现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其次是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多数文化娱乐场所集中在县级以上城市,广大农村多处于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的“三缺”境地。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要求我们无论是在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向,还是在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都应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二是确立文化多样性的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结构、信息渠道、接受能力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倾向愈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服务的多样性。三是确立发展民间文化的理念。应改变由政府统包统揽办文化的观念,改变忽视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既注重运用民间力量兴办文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渠道,推动民间文化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注重挖掘民间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基层文化发展的特色优势。
强化三类阵地
基层文化阵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应从当前基层文化的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类型,加强分类指导,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接受文化产品、享受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一是建设公益性文化阵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基层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培育“四有”公民、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向社区、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倾斜,切实加大投入。二是管理经营性文化阵地。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制定文化市场建设、发展和管理规划,逐步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环节。三是推动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与周边农村社区的共享。这样做,一方面,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会进一步重视内部文化设施建设,为单位职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有益场所;另一方面,社区和镇村干部也能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动员和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内部文化设施,为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方便。这是目前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创新三项内容
目前,基层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演出市场、广播电视等利用率不高、参与面不广、吸引力不强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原因就在于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叫好叫座的大众文化产品不多。应大力加强基层文化的内容创新,有针对性地组织创作生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大众文化产品。应特别加强三类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一是娱乐类文化产品。这一类主要是指使群众得到娱乐、享受休闲、内容健康的文化产品。针对基层群众生活水平、知识层次、文化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结合传统民间文艺特色,注入现代生活的新内容,努力满足群众“求美、求乐”的需求。二是信息类文化产品。这一类主要是指为群众生活、生产服务的文化产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认真研究群众的需求,努力创作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医疗保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创作一批传播市场信息、传授致富本领、引导健康生活的文化产品,努力满足群众“求知、求新”的需求。三是教育类文化产品。这一类主要是指对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方面教育的大众文化产品。着眼于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制作一批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
建设三支队伍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基层文化队伍至关重要。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县级文化馆、群艺馆、文联、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从火热的生活中捕捉创作的灵感,努力做到“作者深下去、作品活起来”。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三是建设一支文化组织管理人员队伍。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年纪又比较轻的人员到乡镇文化机构工作。逐步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工作岗位规范,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制定基层文化人才中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网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关注三个群体
推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走向大众,实现文化的大众化,是当前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环节。有三个方面的群体特别需要文化关怀。一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因此,应开展对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少儿文化艺术事业建设的宏观管理和科学指导;把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作为重点,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设施,努力满足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二是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群的比例逐渐升高。相对而言,农村老年妇女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她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活比较孤独,既有信仰寄托的需求,也有交流倾诉的需求,而相应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场所十分缺乏。各级基层组织对此应高度重视,专题研究,狠抓落实,想方设法提供适应这一群体特点的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她们爱看爱听的文化产品,用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去引导和充实她们的生活。三是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应把外来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基层文化建设之中,千方百计地为外来人口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中感受文明、接受教育。
搞好三项保障
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持续性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探索机制、加强保障上下功夫,保证基层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一是加强文化规划。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责任,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完善文化投入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资金投向,调整文化布局,支持基层文化建设;明确文化投入的比例及资金安排,切实加大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向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三是健全组织机构。从实际出发,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配备人员,保证基层文化建设有机构、有编制。继续探索在乡镇设置综合性宣传文化机构。积极推进基层文化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实行岗位管理,逐步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