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年终总结5篇

【篇一】

2019年,市财政局(国资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目标要求,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把“保支出”作为重点,把“严管理”作为保障,把“促改革”作为突破,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年度工作任务。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汇聚当期财力科学有效。建立财税库收入分析调度会等制度,实现收入预期网格化全覆盖,及时把握重点企业收入动态和全市收入进展情况,确保收入预期工作精准、扎实,财政收入依法征管、均衡入库。健全各级财政、国税、地税、人行相互融合体系,市级财政、税务等部门汇总本系统收入预期情况,在科学研判和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上报省厅。定期撰写财政运行分析,分析我市财政运行特点,查找存在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制,优化非税收入资金管理秩序,强化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大力挖掘非税收入潜力,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主动对接政策,不断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稳定当期财力,有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促进经济发展持续发力。始终把支持经济发展、涵养厚植财源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去降补”、“调转促”政策落地。全面落实市扶持产业发展系列政策,2019年从市扶持产业发展资金中拨付3946.21万元扶持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职能制造、基地平台建设等12大类共181个项目。设立xx市政府产业扶持基金,扶持基金总规模2xx亿元,今年,市财政制定了《xx市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拨付产业扶持基金2亿元,积极吸引社会和金融资金设立2.51亿元的硅基新材料基金、10亿元的陶铝新材料基金等子基金。制定《xx市政府性重点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资金管理,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明确资金拨付时限,2019年共拨付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9亿元,有力支持了政府性重点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拨付2019年中央和省城市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共计10.51亿元(含县),拨付交通建设上级资金共计1.26亿元,拨付2019年度“三重一创”奖励资金3050万元,老旧小区改造804.1万元,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央基建投资预算资金1200万元,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央预算资金2240万元,煤层气开采1893万元等各类专项资金,为我市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强化保障,促进ppp项目顺利规范运营,我市已实施的和正在推进的ppp项目共10个,其中市本级6个,濉溪县新入库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4亿元,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

三是统筹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继续实施34项民生工程,开辟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及时拨付资金,全年各级财政拨付34项民生工程资金44.77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0%,保证了民生工程推进需要,全市民生工程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切实保障扶贫资金需求,2019年,市本级专项扶贫资金18149.544万元已全部拨付县(区),支出进度100%。截止10月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合计20400多万元,支出进度达96%以上(超过了上级规定要求)。

积极组织2019年度国家农发项目申报,目前已批复下达我市2019年国家立项农发项目共12个,计划总投资4104.8万元,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个,建设面积2.89万亩,投资总额3749.2万元;产业化发展项目9个,投资总额355.6万元,全部为贷款贴息项目。以上项目共为我市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3953.6万元,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2019年全市补贴面积238万亩,中央拨付濉溪县“地力保护补贴”16414万元,拨付市本级“地力保护补贴”3724万元,合计20138万元。指导县(区)、乡镇财政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全面加强惠农补贴“一卡通”信息网络建设,1-10月份全市通过“一卡通”累计发放惠农补贴资金5.34亿元。为302户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了4000万元的风险保障,促进了农民增收。投入1.xx亿元支持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乡镇面貌进一步改善。

四是国资国企改革加速推进。以“加强监管,服务企业”为目标,助推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公司制改制,依规做好市供水总公司股权的非公开转让工作,对该公司进行专项审计和资产评估。印发相关文件,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监管。完善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分类考核方案,促进企业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经管资产报告及自然资源国有资产报告试编工作,开展业务培训,对行政事业单位经管资产可能涉及的单位进行摸排,初步摸清了行政事业单位经管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基本情况,促进了相关单位积极探索经管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新方式。严格审批新增资产政采支出。预计全年审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支出形成新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1000余项,资产价值合计近一亿元。积极盘活闲置资产,预计今年将完成第一批助增资产盘活涉及资产20项,实现处置收入近5000万元,并抓紧启动第二批资产盘活事宜。积极推动xx技术学院老校区资产整体处置事项,预计可实现资产处置收入3亿余元。通过资产盘活和处置,有效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助力我市经济发展。规范推进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截至目前我市收到“中央下放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7.67亿元,已拨付至xx矿业集团(共管账户)。

五是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营改增平稳运行,全市营改增纳税人计22574户,全市营改增纳税人缴纳增值税72998万元,累计税负下降13185.29万元。进一步理顺财政体制促进市区增收积极性。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县区“三保”支出保障力度。建立政区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积极兑现招商项目的财税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招商项目发展壮大,培育新财源,逐步形成财政收入增长点。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对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实行月报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预警通报制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加快支出进度。在全省第三批中率先完成县区国库电子化改革任务,全部实现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改革创新取得新的突破。政府债务风险管控进一步强化,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篇二】

2019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部署要求,以新发展、新改革理念,全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有力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xx建设。

一、组织收入“稳中有进”

2019年财政和税务部门通力合作,把牢经济运行脉搏,切实抓好财税收入,体现出稳中有进的特点。“稳”,体现在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19年,市级完成财政总收入170.89亿元,增长9.1%,完成年度调整预算的100.4%。其中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57亿元,增长11.1%,完成年度调整预算的100.5%。“进”,体现在后劲更足,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效应不断显现,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促进发展“积极有为”

强化“当家”“持家”的责任和意识,坚持统筹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投向增效能、提效益的重点领域,投向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点领域。构建产业基金与产业扶持政策联动机制,大力支持“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全年兑现产业扶持资金7.72亿元,确保专项资金发挥政策效应。同时,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美丽xx建设等重点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三、改善民生“保障有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稳步增加群众收入来夯实“民本”,通过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来实现“民愿”,通过保障民生基本需求来纾解“民困”,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民生投入,全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累计用于民生支出91.3xx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1%。新增财力的3/4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推进改革“平稳有序”

围绕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和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开展财政科室职责职能调整等相关工作,确保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围绕乡镇财政体制,做好新一轮市镇两级财政体制调整工作,财力继续向镇级财政倾斜。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市级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推进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盘活结转结余资金,不断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围绕改进财政扶持方式,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参与培育“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建设发展模式,规范推进3个ppp项目完成采购;重视财政的主责主业,退出上门审验环节,切实做好资金保障、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加快产业发展基金实质运作。围绕政府债务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融资平台管理,推进或有债务转化和新增债券发行,制定隐性债务化解专项行动方案,坚守风险底线。围绕市属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完成18处非经营性资产注入工作,开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100处住宅和店铺资产处置,全面推进政府资产特定问题调查整改工作。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实施行政服务中心非税执收、公立学校教育收费和罚没收入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应用征缴,全年累计完成公共支付交易17.73万笔,金额210827万元,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五、深化绩效“约束有度”

认真贯彻厉行节约各项规定,重申“三公”“两费”开支标准,持续压缩行政运行经费,市级一般性支出压减5.0%,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下降7.4%。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管理体制,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硬约束机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对累计安排资金2000万元以上、当年度安排资金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列入绩效目标管理范围,对首批13个2020年预算绩效目标参评项目进行重点评审,涉及预算资金1.51亿元,核减资金2746万元。探索绩效运行监控,对2019年23个预算绩效项目实施预算与绩效双监控,进行期中绩效运行监控及支出进度分析。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对以前年度完成的121个预算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涉及资金24.39亿元。深化事后结果运用,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和激励约束,形成资金分配与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良性循环。

【篇三】

2019年,市财政局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财”始终服从于“政”,较好地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视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挑战,狠下功夫抓管理、促改革。统筹做好风险防范、脱贫攻坚、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财政支出始终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重点,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实保障。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

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1.7xx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0.09%,总量排全省第三,位次与去年持平;增长2.24%,增收3.11亿元,增幅排全省第六,位次较去年上升一位。分结构看:税收收入完成108.36亿元,增长3.92%;非税收入完成33.37亿元,下降2.86%。分级次看:市级31.72亿元,增长20.57%;钟山经济开发区2.87亿元,下降10.61%;六枝10.01亿元,下降23.05%;盘州51.81亿元,增长2.54%;水城23.07亿元,增长7.17%;钟山22.24亿元,下降7.44%。非税收入占比23.54%,从低到高排全省第三,位次与去年持平,较上年同期下降1.2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7%)3.16个百分点,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8.47亿元,增长8.96%。其中,支撑gdp的八项支出235.21亿元,增长14.89%,增幅排全省第三,位次较去年前移四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2.19个百分点。重点民生类支出231.98亿元,增长2.7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2.84%。

(二)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一是优化支出,压缩开支。进一步加快财政支出,着力保障脱贫攻坚、社会公共事业、民生支出等重点领域。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厉行勤俭节约,科学合理编制2019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

二是探索开展预算一体化信息化管理。运用大数据思维,打通财政部门预算数据与支付系统数据连接通道,实现对财政资金从预算到到支出全过程、全方面、全口径监管,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提升预算执行效率。

三是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出台了《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经费审批的规定》,规范经费追加审核审批。加强预算单位结转结余资金和存量资金盘活管理,市本级收回存量资金39,808万元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支持的领域,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切实落实“约法三章”,“三公”经费严格做到只减不增。

(三)加强政府投融资管理,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严格政府债务限额和债务预算管理。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和将一般债务、专项债务分类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合理控制政府项目建设投资,严控政府性债务增量。严格依法依规举借政府债务,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将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及举借使用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加快存量债务风险化解,分梯度降低政府综合债务率。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降低政府综合债务率。有序推进政府债券置换工作,延长存量债务期限,降低利率,有效缓解偿债压力。积极开展政府债券置换工作。截至2019年底,系统内存量政府债务567.2亿元,累计债券置换567.01亿元,置换率99.97%(未置换金额0.19亿元主要为外债国债转贷)。加快推进展期降息,开展再融资债券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32.64亿元,通过政府债券置换,拉长了存量政府债务期限,降低政府债务利息。充分发挥社保资金对金融机构投资的撬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我市金融支持,推进49.2亿元政府性债务展期或调整还款计划,降低融资成本,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积极推进ppp化债工作,规范ppp项目库管理,积极推进ppp国家(省级)示范项目实施,截至11月底,我市ppp项目进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48个,总投资685.6xx亿元。

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性债务“借、用、还”工作机制。成立了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化债工作专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1+n”系列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xx市运用ppp模式化解政府债务工作方案》《xx市市级政府性债务管控化解工作指导意见》《xx市关于降低政府综合债务率的指导意见》《xx市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举债行为及问责管理办法(试行)》《xx市市级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试行)》《xx市政府性债务统计监测通报暨动态监控制度》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机制。督促指导各市(县、区)出台相应相关制度、预案和办法,切实落地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主体责任。

四是加快推进投融资工作。加强与深圳城市金砖基金的合作,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基金工作进程。加快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构建“4321”风险分担机制,推进“政银担”合作。协调贵州银行出具高铁站扩建4.7xx亿元保函,推进安六铁路资本金出资工作,充分发挥政银企协调作用。加快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工作进程,为推进市属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提升“再融资”能力。申报农村金融机构定项费用补贴及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落实“普惠金融”。

五是做好隐性债务清理核查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中发〔2019〕27号)及省部署,及时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xx市隐性债务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隐性债务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及时完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分类摸清隐性债务底数,做到心中有数,争取主动。定期不定期调度债务偿还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台账管理,确保不发生债务逾期风险,密切关注处置风险的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

(四)谋划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切实提高“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两翼先行、中路突破、全面决胜,确保如期全面小康”的总体思路,以“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针对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我市反馈脱贫攻坚方面问题,对标对表认领涉及财政方面的整改任务,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把绝对的心思和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统筹财力资源,助推打赢“四场硬仗”、产业革命和“五个专项治理”,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通过安排预算资金、盘活存量资金等举措筹集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制定了《xx市2019年脱贫攻坚资金筹集方案》,压实脱贫攻坚资金筹集责任。

二是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使用。2019年全市涉农资金规模26.68亿元,计划整合26.2亿元,已整合26.2亿元,有效避免资金“碎片化”,提高资金投放效益。截至12月初,已支出资金10.96亿元(其中,农业生产发展2.96亿元,农村基础实施8亿元)

三是大力推动特色农业保险工作。2019年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在猕猴桃和刺梨的基础上,增加了精品水果、茶叶、中药材、牛、羊、高粱等品种,增大了特色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截至11月底,全市特色农业保险保费投入2488.66万元(预计年底将在3000万元以上),有效化解特色农业产业经营发展风险,为产业脱贫保驾护航,给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吃上定心丸”。

四是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修改完善了《xx市关于推行村(居)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账管理的指导意见》《xx市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xx市村级财务管理暂行办法》《xx市村(居)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暂行办法》《xx市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等系列制度办法,给村级财务管理指导、村级财务核算规范提供制度支撑,为“三变”改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2019年争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5300万元,覆盖8个试点村。2016年以来全市共发展试点144个村,试点资金共计15080万元,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加快实施小康寨工程。2019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计划完成33,842万元。截至11月底全市已完成52,771万元,完成计划进度的155.93%。累计完成农村人行步道3363公里,太阳能路灯4578盏,121个行政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300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71个行政村便民设施建设,85个行政村垃圾收集处理,“三治”及庭院硬化36780户,极大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助推脱贫攻坚。

六是抓好扶贫联系点党建帮扶。督促驻村人员抓好帮扶,切实落实领导干部驻村轮战及主要领导督战工作制度。主要领导干部多次深入金盆乡营盘村和天生天桥村开展调研和督战,做好贫困村、贫困户回访。积极帮助协调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联系帮扶以来累计为金盆乡争取到2100多万元资金支持,通过节约压缩经费等方式筹集资金160余万元支持发展产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调整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民生支出。

一是加快公共财政资金支出,及时配套拨付重点资金,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会同市级主管部门及时下达市级配套基本建设、环境保护、易地扶贫搬迁、循环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等重点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科教文卫、农林水、公共基础设施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发展,支出更多倾向民生。2019年1至11月,全市用于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类支出达196.61亿元,同比增长16.98%,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68.46%。

二是积极争取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和省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全市2019年争取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78.6xx亿元,其中扶贫产业子基金获批项目61个,获批金额64.76亿元,已投放项目31个,投放金额xx亿元,已使用项目31个,使用金额16.14亿元;极贫乡镇子基金获批额度13.87亿元,已拨付资金11.61亿元,已使用资金8.14亿元。有力支持了猕猴桃、刺梨等扶贫产业的发展。省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各项工作正在统筹推进争取。

三是确保民生保障兜底,惠民政策落地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两线合一、减量提标”的要求,2019年将城市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636元/月,增长6%,农村低保统一提高到3936元/年,增9%,惠及全市城乡低保对象98257户、193719人。将“两无”贫困人口和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配合做好2019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发放、清算汇总上报工作,及时办理拨付落实各项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民生资金。

四是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资金优先落实。将教育政策性配套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保障,2019年安排9200万元用于教育精准扶贫、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助学金和免学费等方面。继续压缩6%行政经费预算340万元用于全市教育精准扶贫。安排教育资金7574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学校目标管理工作机制,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活力,在现有绩效工资总量基础上提高25%安排1400万元,统筹用于执行校长津贴、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农村教师补贴等项目。大力支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

(六)用好用活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在收支矛盾愈加突出的情况下,积极拓宽渠道,持续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工作力度,及时了解上级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指导协调各县区和市直单位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紧盯国家重大政策走向、重大项目取向、重大资金投向,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全力争取支持。多次组织人员到省财政厅汇报对接了解相关项目资金信息,合理确定了2019年各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目标任务,报市人民政府下达各部门执行。

(六)完善财政管理体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认真执行中央和省级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取消、停征、减免缓、降标政策,清理规范我市收费基金项目,确保国家各项“减费降负”政策落实到位。预计2019年降费数额达8320余万元,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完善对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公务卡结算、代理银行、重点项目资金、财政专户资金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民生项目资金的监控,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使用。修改完善了差旅费、福利费、公务接待就餐、会议费等制度办法。出台了《xx市市级政府采购操作规程》《xx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办法。

三是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财政。组织开展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开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除涉密单位外,市本级146个预算单位公开了2019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并首次采取“三网同步公开”的方式进行公开,切实增强预算的透明化。

四是探索全面推开中期财政规划试点,逐步建立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结合财政信息化改革,初步建立了市级财政预算指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政资金从预算到支出全过程、全方面、全口径监管,进一步提升预算执行效率。

(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组织学习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组织召开了全市财政系统2019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19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落实约谈工作常态化要求,全面开展预防提醒约谈,开展案例警示教育,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市委十项规定的落实。深入开展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工作。

二是抓好巡视督查整改落实。在国务院大督查和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中,对标对表认领问题,立即抓好整改落实。及时召开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对查找问题立行立改,建章立制。

三是扎实推进干部管理“四位一体”试点工作,切实强化干部日常考核。制定完善了《xx市财政局关于推行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保障、负向惩戒约束“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工作方案》,完善《xx市财政局干部职工考核办法(试行)》。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

四是创新学习教育方式。以“百名干部职工上讲台”为载体,开展干部职工上讲台活动28期,62名干部职工参加主讲活动,参学人员近3600余人次。组织2批次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到西南财大进行财政业务知识脱产培训,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二、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收入结构不够优化,可用财力增加十分困难。

受经济持续下行影响,支柱产业持续减收,主体税源支撑作用大幅削弱。传统工业、农业产业仍处于转型期,旅游文化科技创新等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培育期,尚未形成有效替代支撑税源。全面实施“营改增”以来,地方财政收入缺口日趋扩大,从各县区和全省排名情况来看,非税收入占比持续偏高,压降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上级转移支付增长有限。在中央转移支付增长主要向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三区三州”倾斜背景下,省、市获得转移支付增长与支出需要增长相比明显不足。

(二)财政支出压力增加,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一方面脱贫攻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日益增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然较大。随着国家关于地方政府融资举债限制政策不断出台,常规的融资渠道受阻,政府性债务风险压力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还贷压力剧增,地方可用财力增量有限,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三)财政管理仍需加强。

通过与中央巡视组巡视反馈问题、国务院大督查、省委巡视组反馈问题对照,民主生活会查找问题,在财政监督管理、干部职工培训教育上仍存在不小差距。

三、2020年主要工作打算

(一)持续做好财政收支管理,千方百计增加可用财力。

2020年省以下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后,市县两级财政支出压力将大大增加。财政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进一步培植税源、加强征管,开源节流。要加大支出结构优化调整,严格经费审批规定,确保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保民生、保重点。财政政策要结合发展实际,实事求是,不盲目攀比。统筹抓好财政收支调度,充分考虑脱贫攻坚等增支因素,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原则,做到重点突出、有保有压。多渠道筹集资金应对日益凸显的财政收支矛盾,集中财力解决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急事、难事。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创新资金投入使用方式。按照中央和省安排,全面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预算资金与绩效目标同研究同下达,推进绩效管理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融合,开展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及时纠正偏差。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改进管理和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低效无效的资金一律缩减,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坚决制止资金在账上“爬窝睡觉”。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增强预算单位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将绩效责任传导至基层单位和资金终端,对绩效较差、问题严重的要依纪依法问责。逐步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创新预算管理方式,突出绩效导向,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财政管理要“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事”,支出观念从“花得多”向“花得好”转变,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三)加强债务风险防范。一方面加强偿债资金筹集和对市属投融资公司调度协调,有效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督促债务单位切实履行政府性债务“借用还”主体责任,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采取措施妥善化解政府隐性债务。积极筹措资金,做好政府性债务偿还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性债务台账管理、动态管理机制,做好偿债资金落实,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另一方面积极化解存量债务,降低综合债务率。着力加强税收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形成可持续的财政增长机制,切实提高可偿债财力。通过预算安排、工程决算核减、ppp模式转化等方式化解存量政府债务,降低政府债务风险。

(四)继续加大向上争取支持力度。继续积极向上汇报对接,第一时间了解信息,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加强横向沟通,了解掌握的资金政策信息及时共享,做好财政与项目主管部门之间、各部门之间、市级与县区之间的沟通协调、信息通报。抓住国家将更多项目和资金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的机遇,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密切关注,及时跟进,想“要”的办法,下“跑”的功夫。

(五)强化财政管理,进一步提升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完善财政内控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财政监督工作。系统梳理财政管理实践中存在问题,落实预算部门资金监督管理主体责任,针对预决算公开、内控体系建设、民生项目资金、存量资金使用等关键节点,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发挥财政监督的规范矫正作用。探索监督机制实现财政监督从以合规性检查为主向以绩效性监督为主转变,从以事后检查为主向全过程监督转变。推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落实好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制度,逐步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全覆盖,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实施支付电子化管理,打破预算执行时间和空间限制,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构建资金安全“防护网”。

二是强化财政预算评审职能。建立健全预算评审机制,将评审融入部门预算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加强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主要支出领域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供支撑。

三是做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把对中央巡视组反馈、国务院大督查、省委巡视组等反馈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以整改促发展。注重通过巡视整改解难题、增动力、添活力,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对标对表不折不扣整改解决巡视反馈明确指出的问题,又主动查找解决巡视反馈没有点到的地方和领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形成“长久立”的机制,确保问题得到解决、根源得到根治。

【篇四】

2019年,我局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财政三年整合安排150亿元用于支持“创新xx‘一转六大’三年行动计划”,超常规推进科技争投。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安排3xx亿元用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安排9.xx亿元,全面实施“3315计划”和“泛3315计划”,支持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顶尖人才。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安排4.xx亿元,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及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是着力减税降费增活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已经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制定出台我市降本减负10条新政,全年共为企业减免各项税费452.8亿元,比上年增加57.8亿元。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落实增值税税率调整和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年减税438.9亿元。严格执行收费基金目录清单制度,进一步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停征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工本费,调整部分专利收费,全年降费8.4亿元。继续实施失业保险费费率下调政策,阶段性下调“小升规”企业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率,减轻企业缴费负担5.xx亿元。

三是优化支出结构惠民生。坚持有保有压,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六争攻坚”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全市“三公”经费同比下降5.3%。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市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出台居家养老服务配套政策,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大病保险等各项政策。支持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教育帮困助学力度。制定促进低收入农户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实施精准扶贫,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品质。

四是深化财政改革强管理。制定出台改进预算分配方式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实施意见,按照“保运转、保民生、保续建、保化债、保重点”的顺序,科学合理安排年度支出预算,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入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库建设,启动编制政府投资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加快推进区县(市)国库支付电子化,全面编制政府财务报告。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制定出台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规范发展实施意见,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预决算统一公开平台,实现预决算公开动态监督全覆盖。

五是强化债务管理防风险。严格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积极争取新增债务限额,全年争取并发行新增债券9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严格实行债务预算管理,充分利用限额空间,全年累计转化或有债务184亿元。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强项目源头管理,按照财政承受能力把控项目投资总量,整合各类资金和资产,落实财政支出责任。建立债务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完善债务统计监测制度。实施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制订和落实分年度化债计划,防范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

【篇五】

2019年,面对错综复杂的财经形势,我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重要指示、作出的“丽水之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深化“小县大城”发展战略,遵循“划清边界、厘清事权、做好蛋糕、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思路和“保基本、守底线、促均衡、提质量”的理财要求,以“丽水之干”担当“丽水之赞”,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积极履行财政职能,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财政改革,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呈现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财政收支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19年财政总收入9488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4.76%,增长13.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89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6.25%,增长13.69%。其中:税收收入4946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8.38%,增长16.47%;非税收入942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6.31%,增长1.02%。加上预计转移收入120631万元(其中:预计税收返还收入-429万元,省市转移支付收入12106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4260万元,动用上年结转资金9095万元,调入资金20174万元,债券转贷收入20000万元,收入合计253050万元。

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023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9.96%,增长6.80%。其中,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3027万元,增长19.52%。加上上解上级支出2175万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640万元,支出合计253050万元。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重点支出执行情况如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31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2.75%,增长20.14%;公共安全支出1375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6.20%,增长6.25%;教育支出3473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1.15%,下降2.07%,下降主要是省专项和上年结转资金支出减少,若剔除省专款,同比增长3.59%;科学技术支出2941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4.25%,增长4.5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86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1.89%,增长33.7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701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8.47%,增长19.38%;城乡社区支出3012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4.21%,增长6.28%;农林水支出4362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0.16%,增长11.11%;交通运输支出798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1.43%,下降39.31%,下降主要是因为2017年有债券资金6050万元用于g235国道xx段工程、云龙二期、后交线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9年全县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284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0.04%,下降5.2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4364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2.20%,增长23.24%,土地折抵指标收入3515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40.47%,下降21.87%;加上上年结转资金16769万元,省转移收入3808万元,债务转贷收入30000万元,收入合计133419万元。

2019年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577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1.74%,增长14.4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7214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4.34%,增长47.91%;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1766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28.27%,下降44.48%;加上调出资金2000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7647万元,支出合计133419万元。收支相抵,全县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19年全县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5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6.93%,增长59.19%,加上上年结转资金39万元,收入合计394万元。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9.30%,增长19.57%;加上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4万元,支出合计394万元,收支相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预计执行情况

2019年全县预计完成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7174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3.95%。预计完成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7610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3.99%,收支相抵,本年收支赤字4363万元。

(五)债务情况

2019年,经省财政厅核定,县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县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39200万元(其中一般债务179320万元,专项债务59880万元)。2019年底,全县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规模为239196万元(其中一般债务179319万元,专项债务59877万元),我县债务余额在规定限额内。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小城镇综合整治、大搬快治、剿灭劣v类水、交通、旅游、水利、棚户区改造等项目。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发挥积极财政作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财税职能,及时落实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体制激励、财政补助、优质服务等方式,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低小散整治等重点工作,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累计财政扶持6512.86万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能力。一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把“亩产论英雄”改革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有力抓手,研究完善《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试行)的实施意见》、《xx县“小微企业成长贷”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倒逼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和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全年累计投入“低小散”整治提升719.71万元,学前教育装备xx木玩规范化体系研究、木制玩具“机器换人”等木玩百亿产业扶持883.76万元,科技优惠政策兑现528.5万元。二是在保份额基础上推进外贸结构优化。统筹用好中央外经贸专项资金、省商务促进专项资金和县本级资金,继续推动对外贸易“优进优出”战略,完善外贸政策,累计扶持外贸先进企业奖励资金729.04万元。三是促进商贸服务业等其他行业提升发展。继续推进“电商换市”工程,支持电商服务网络建设,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研究完善建筑业政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政策,扶持建筑业做大做强工作。四是优化财政扶持手段,注入3200万元成立xx县金控公司,加快产业基金实质化运作,成功投资xx县梯田实业有限公司项目1600万元;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金融帮扶工作,利用兴云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基金,累计为57户企业实施转贷服务,转贷金额2.11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

一是优先保障民生支出。把保障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全年累计民生投入19.5xx亿元,增长9.47%,确保各项民生实事和“关键小事”贯彻落地。支持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0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政策26条;全面深化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运用,投入1100万元带动社会力量共建村级公益事业项目38个;开展“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试点,利用2000万试点资金在长汀、黄处等五个村庄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助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县级统筹、乡镇联建、村级自建的方式,确定实施85个消薄项目。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优化财政对教育投入,稳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并向农村学校倾斜,从2019年起对农村小学学生人数不足350人的学校,按350人补足公用经费,农村中学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按600人补足公用经费;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安排民办教育专项资金855.39万元,支持九年一贯制民办文元育英学校的发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转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政策,累计补助5771.73万元;健全城乡低保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标准从上年的608元提高到700元;继续加大医疗救助投入,统筹安排医疗救助资金638.9万元,增长10.7%;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2017年的720元/人提高至950元/人。

二是扎实保障重点项目。聚焦八大专项行动和重大项目“百日攻坚”,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13.27亿元,其中向上争取债券xx亿元,全年累计拨付基本建设资金xx亿元,确保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资金保障到位。着力提升城市形象方面,投入2500万元保障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安排1000万元用于城中村截污纳管续建,统筹安排上年债券资金用于城市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棚改项目、城中村改造项目资金需求。打造山水童话乡村方面,安排1500万元,打造特色精品村建设,推进a级乡村景区创建工作;投入1125万元,开展石浦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筹集400万元开展3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提标改造和120个村的卫生厕所改造,安排425万元对148个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安排600万元全面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化农村保洁工作。全力做好全域5a经费保障方面,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聚焦旅游基础设施,统筹安排13970万元用于全域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后交线改造提升、梯田景区基础设施工程等项目。持续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积极探索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与龙泉市签订全市首个《瓯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以政策和经济激励机制为杠杆,推动流域县(市)主动加强保护,确保瓯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是全力压缩行政成本。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进一步完善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报销标准,严格执行“三公”经费预算式管理和支出预警机制,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1615.27万元,同比下降1.63%。大力推进政采云平台推广工作,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方式有效节约行政成本,全县全年累计采购预算金额16148.38万元,实际采购金额15247.31万元,节约额901.07万元,节约率5.58%,节能节水产品购置比重100%,环保产品购置比重93.43%。

(三)着力强改革提绩效,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存量资金统筹,进一步优化预算支出执行进度考核,累计收回、整合结余资金xx亿元,已统筹安排xx亿元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授权支付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工作效率。

二是做精做细财政监督。组织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检查,对明确应由财政预算收回的结余结转资金予以收回,累计回收资金1089万元。试点开展国家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绩效目标编制,对18类资金、42套绩效目标进行编制,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工作向纵深推进。完善支农项目管理制度,制定《xx县农业产业项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实现我县农业产业项目财政扶持政策明确、管理规范、程序清晰、监督有力。

三是持续强化财经纪律。开展财政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点对扶贫资金监管不严、闲置滞留、投入分散、绩效不高以及未按规定执行扶贫资金公开和公告公示制度等涉及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有关作风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公款竞争性存放招投标机制,2019年度公款竞争性存放资金计划xx亿元,浙江xx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银行以基准利率上浮38%—43%中标,实现“防范廉政风险和提高资金收益双赢”。全面规范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从严控制专用存款账户开立,全县累计新审批单位账户31个。

(四)持续强化风险防控,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严格按照《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与化解的意见》《关于严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意见》等文件要求,严守“三个不得立项”和“六必问责”底线,控制债务增量、消化债务存量。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余额限额管理,不突破批准的限额举借政府债务。我县限额内债务余额239196万元(一般债务179319万元,专项债务59877万元),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规范举债行为,严格执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必须依法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举借”的规定,不在预算之外违法违规举借债务,不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债务;不将企业债务转嫁给政府偿还,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2019年,为促进地方发展,根据我县债务空间,经省财政厅核定,新增债券xx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亿元,专项债券xx亿元,主要用于我县土地储备项目、垦造耕地项目、棚户区改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云龙公路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及时将省委省政府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隐性债务的会议精神传达给各金融机构,进一步明确银行违法违规提供贷款的将承担的风险与责任,从终端防范新的隐性债务风险,扎实开展隐性债务五年化解专项行动,累计化解隐性债务xx亿元。

(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打通政府与市场、公共建设与资本的桥梁和平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转变观念谋发展,顺利完成首批纳入市场化改革的城投集团、水投公司和旅投公司的组建,交投公司正在组建,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意识,明确转型方向,鼓励企业抓好政府项目建设工作的同时,设立强农实业有限公司和峰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子公司,主动拓展经营业务范围,挖掘企业发展潜力。完善制度促合规,制定企业经营业绩绩效考核目标,建立健全绩效与薪酬挂钩、经营业绩与工作任务轻重相联系的绩效考核办法,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先后制定涉及人事、财务、采购等方面共14个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在职权范围内加强自身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同时,健全项目代建制度,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与国有企业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过程中的权责,促进企业合规经营。创新“三池”管理,通过“人才池”“资金池”

和“资产池”的搭建运作,逐步实现资金集中、资产集聚、人才汇聚,促进企业做大资金资产规模,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为企业实现市场化运营和政府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激发发展活力,积极发挥重点国有企业的龙头作用,积极作为干实事,推动我县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如城投集团配合县棚改项目组成棚改工作小组,启动房票业务推行;水投公司筹资xx亿元,承接紧水滩引调水工程;旅投公司以梯田景区创5a为龙头,对仙宫景区水上乐园、长汀a级景区村内的旅游配套等基础设施进行整治,整体提升我县旅游环境。

三、2020年财政经济形势

当前,我县经济形势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稳中有变、变中有忧,财政运行也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一是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从收入端看,我县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农业规模小、服务业总量小、工业产业多元化程度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而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途径依然不多。此外,投资增长带动能力不足,土地收入、房地产市场则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财政收入增长基础还不稳固,再加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将带来新的政策性减收。从支出端看,一方面要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另一方面要保障梯田创5a、棚户区改造等大事要事,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如2020年工业发展项目资金预计增支6824万元、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费用提留增2400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预计增支747万元,财政收支紧平衡的特征更加明显,更加考验财政部门的理财水平和资金统筹能力。二是资金使用绩效有待提高。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重复建设、重复购买、闲置浪费、低效使用等问题,“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三是如何正确处理防风险和促发展关系的考验,一方面要按照打攻坚战的要求,减少隐性债务存量,严控隐性债务增量,坚决堵死“后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开好“前门”,避免在建工程资金链断裂,全力保障地方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隐性债务化解压力大、新增项目筹资难,这对xx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四是社保基金风险逐渐显现,近年受被征地农民转保政策影响,我县新增待遇领取人数8225人,赡养比从2013年的4.85:1降低到2019年的1.92:1。截至2019年底,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仅xx亿元,支付能力10.74个月,按目前月均支出3100万元、月均赤字1600万元滚动测算,预计2020年滚存结余将出现赤字,县级财政将面临严峻的兜底压力。截止日前,我县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已达18658人,占我县户籍人口的16.32%,企业养老保险退休人数从2012年的3019人猛增到2019年的12894人,主要是被征地农民转保所致,为此,我县应严格执行《关于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实行“人地对应”的指导意见》(浙土资规[2019]5号)文件精神,严把进人关,按照“人地对应、即征即保”的原则,核定参保指标。

四、2020年财政收支预算

按目前月均赤字1600万元滚动测算,预计2020年面临基金支付压力,财政兜底压力严峻。

2020年财政预算原则为:一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三是厉行节约,讲求绩效;四是规范透明,硬化约束。

1.收入预算

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3307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5%。其中:税收收入53592万元,比上年增长8.34%;非税收入9715万元,比上年增长3.11%。加上转移性收入119508万元(预计税收返还收入-429万元、省市转移支付收入119937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4000万元,动用上年结转资金5000万元,调入资金34000万元,债务转贷收入40000万元,收入合计305815万元。

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56411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4.21%。其中:税收收入47492万元,比上年下降3.99%;非税收入8919万元,比上年下降5.34%。加上转移性收入126274万元(预计税收返还收入-429万元、省市转移支付收入126703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5000万元,动用上年结转资金5000万元,调入资金35000万元,债务转贷收入金40000万元,收入合计297685万元。2.支出预算

拟安排2020年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301000万元(其中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5361万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20.29%,剔除债券资金后同比增长13.36%;上解上级支出4175万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640万元,支出合计305815万元。

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五、认真抓好2020年财政改革和管理工作

(一)完善收入协调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主动适应国地税合并后组织收入工作的新情况新变化,完善地方财税收入协调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合理把握组织收入力度、进度和节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提高收入质量。紧盯收入目标,培育和壮大重点税源企业和纳税大户,不断优化收入结构,保障存量税源稳定。聚焦招商引资,推动项目落地投产,充分挖掘增量税源。深化政府非税收入线上线下一体化收缴改革,推进公共支付数字化转型,在“一网通办”框架下构建深度融合的业务缴费协同模型和支付数据共享模型,以“掌上支付”保障“掌上办事”。

(二)健全财政保障机制,高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财力支持民生事业发展,确保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保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资金供给,加大资金投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财政保障。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完善教科文投入机制,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支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支持“健康xx”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制度,深入推进打造县域医疗共同体。推动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人均财政补助从950元提高到1050元。

(三)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要求,除刚性和重点项目支出外,按照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公用经费和工作经费。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刚性,优化预算执行考核办法,加强预算支出进度管理。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标“全方位”,进一步扩大部门整体绩效预算改革试点范围,积极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和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对标“全过程”,着力补齐结果应用、绩效监控和绩效问责三块短板,建立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标“全覆盖”,实现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监控和绩效自评全覆盖,并逐步拓展到其他三本预算。

(四)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动摇,以最高生态标准做好财力保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集中财力,助推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速建设“全域5a”大景区。统筹资源,深化“小县大城”战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因地制宜,优化财政政策,创新扶持手段,深入实施木制玩具百亿产业、生态旅游百亿产业和“xx师傅”百亿产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市场导向、政企分开”的要求持续推进企业市场化运营,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

(五)牢固树立风险理念,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各项规定,严守“三个不得立项”的底线,严控增量、消化存量,严禁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等行为,确保我县债务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内科学运行。正确处理风险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积极化解隐性债务,确保五年内将隐性债务化解完毕;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科学运用专项债券,支持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