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弯曲》教学反思3篇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1

本课,教师将教材稍作了调整,第一部分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出研究的主题。第二部分设计并研究宽度和厚度对桥面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三部分是个挑战游戏,用一张纸做一个桥。

课堂初始,直接以图片导入新课,揭题。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出主题: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图片讨论影响桥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小结指向对桥墩的宽度、厚度开展研究。然后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要求:拉压两用测力计的使用、读数等方法。接着再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汇总各组得到的数据。在汇报阶段,教师先展示了学生的实验数据汇总表,再利用excel表格,出示相关的柱状统计图,让学生对宽度和厚度对材料抗弯曲能力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与比较。最后,在本课探研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出的造纸桥的任务。让学生学习致用。

对本课的实验材料,我也做了改革。教材上研究纸梁厚度,2倍厚和3倍厚的纸梁比较难找,平时都是用胶水黏黏的,胶水对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数据感觉缺少科学性。为此,我为学生准备的是1厘米厚、2厘米厚、3厘米厚的泡沫板。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出示了5份材料(①1倍宽与厚、②2倍宽、③3倍宽、④2倍厚、⑤3倍厚)

和实验记录单。此外,对测量的方法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教材中是采用了放垫片的方法来测量,本课则是利用拉压两用测力计来压,更便于学生测量,也符合材料受压的真实情境。在实验环节,我让学生小组根据实验记录单,自行研讨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并且对两个活动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做一个长时探究。

对实验数据采取全班汇总,并且每组数据生成柱状图。学生先在自己小组中讨论分析数据,然后交流发现。再观察全班数据,达成共识。不足的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足,数据图太小,给学生观察造成一定的影响,数据交流不够深入。

最后一个小挑战环节,通过一张纸做一个抗弯曲能力足够大的桥加深学生对增加厚度能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的理解。《抵抗弯曲》教学反思2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测——预测——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明确;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深度不够:其一是对每组报告的实验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
其二虽然横梁的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强,但桥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2、与生活联系少:学完课后,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横梁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横梁是平着放的。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教法,使科学课上得有声不色,让学生真正地喜欢科学课,热爱科学课。《抵抗弯曲》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从观察屋顶的横梁和柱子引出课题《抵抗弯曲》,引出研究抵抗弯曲能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设计实验研究纸梁的抗弯曲能力跟纸梁的宽度与厚度的关系,分析数据发现厚度增加能大大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再回到生活中的横梁使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要立着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纸的宽度、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难点是对科学实验变量的识别与控制和运用曲线图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对于重点的把握,我注重学生实验前的充分探讨,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发完成实验,发现了纸的宽度、厚度的增加都能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对于难点的攻克,我却花了比较多的心思。科学的课堂应该是科学探究的课堂,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是主体,在上这个课之前,我也曾经跟学生一起来探讨对比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问题,发现单纯的探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我牵着学生,淡化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而“玩”是孩子的天性。基于这个原因,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样一个挑战环节:在讲台上用两个磁带盒和一个纸条搭了一个横梁,请学生上来挑战,在老师搭的横梁的基础上只改变一个条件,让自己做的横梁比老师做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在挑战过程中认识到了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为后面变量定量的控制奠定了一个基础,教学难点就自然攻破了。这个课我着重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宗旨是体现科学探究体现学生主体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1、挑战环节虽然起到攻克教学难点的作用,但所花的时间可以稍微缩短,上来挑战的学生两个就够了。2、电子白板的运用的确让课堂更加生动,为师生互动搭建了桥梁,但我只让三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写在白板上而忽视了其他小组的实验回报。3、在挑战环节时间缩短的前提下课堂中的两个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同时这堂课也让我知道在以后课堂中应该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变得生动、充实、有效。